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ID:46085621

大小:56.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摘要]创新教育是现今社会对高校现行教育的一个新耍求,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依托学院特色专业,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竞赛有机结合起來,融创新实践训练于一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专业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已经对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和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加速推进创新产业建设和发展,这些变化都要求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就读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屮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学习,注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视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

2、进入大学后,传统教育的影响依IH,大部分时间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抑制,导致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且很多高校由于条件限制,提供给学生用于创新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不够丰富,教师重视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持续的创新培养机制,这些都进一步压抑了学生参与创新的欲望。一、依托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的途径主要是教育,而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则更为重要[1]。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2]。学生所在系所专业教精

3、通所学专业,对学生具有巨大影响力。专业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基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让人学生在入学一开始就接触创新教育,增加他们对创新的兴趣,进而当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便可进行创新实践训练等方面的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考研、就业等压力会导致学生不再专注于创新训练,分散学生学习精力。不少高校冇许多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许多大学生对这些项目缺乏了解,盲日、冲动报名,随后乂因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锻炼,从而导致项日中途失败,从而受到挫折。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弓I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从而达到训练目的。二、加强教学改革,依托专业竞赛

4、,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这种学制冇别于传统,在选课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但这些都受制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国现行高校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以班级为基本的教学单元,以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为主要工作目标,以传统授课为主要手段。高校授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师在讲台上喊,学生在下面端坐扬起脖子听,这种教学形式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验证,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以贯Z,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各大高校都

5、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验,国家也在为高校提供条件,各种专业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专业竞赛给高校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通过这个专业竞赛平台,促进教师提升技能,开拓视野,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及时了解业界前沿动态。学生通过竞赛也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提升自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使Z明白应怎样提高创新能力,并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找到向O三、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一种原始欲望,受人的好奇心驱使,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需要精心设置的创新培养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

6、单项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整个培育系统的建立和创新[3]。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需要精心设置的创新教育,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支撑环境。一套科学、完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牛及教师热情的基本保障[4]。首先要改变传统,变革把学期期末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考察方式,建立全方面、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量。其次,创立基于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把学生竞赛成绩纳入创新激励,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教师指导学牛进行创新活动。总之,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

7、院校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办法、探索能适应新形势的培养新模式,依靠学校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特长,培养精于专业、长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张洪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2]http://baike・baidu.com/view/19912.htm[3]崔智林•从系统工程视野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66-67[4]张西良•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休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作者简介:邓建斌(1982—),男,汉族,江西省宜春市人,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