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

ID:46092815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_第1页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_第2页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_第3页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_第4页
资源描述:

《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耍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枇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体验探究的舞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不喜欢老师一言堂的课,经过两年多來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喜欢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作了积极的探索及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指导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

2、地传授给他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的引导者,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针对低年级学生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重点,语言罗嗦等问题,也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在阅读课文屮,我注意了说话训练,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喜爱音乐的白鲸》一文吋,我发现这一课的故事内容简单明了、语言生动,学生喜欢读。我就把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耍内容作为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首先启发学生说一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学生虽然冋答了,但是语言罗嗦,次序颠倒。我又启发“谁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呢

3、?”又一个同学说:“一群白鲸为了追赶鱼群来到北极,突然遇到寒流被冰层堵住返回家的路,遇到危险。”我把他的话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用更简练的语言进行再概括。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说出了“一群口鲸追赶鱼群被困北极,遇到危险。”这一语句较简练,内容明确的事情起因。学生们都很满意,我也及时给以鼓励和较高的评价。接着,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八个字,“追赶鱼群,困入险境”我问大家这两个词能概括事情的起因吗?同学们一致表示赞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练习概括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有条理,概括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形成了以下的板书:凿冰抢险打开通道发现白鲸请求支援(高潮)追赶鱼群困入

4、险境(经过)音乐引路脱离险境(起因)(结果)这节课,由于引导的得法,学生在整个学习实践中轻松愉快,表现力极强,从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屮,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有条理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语文研究和习作的基础。二、收集信息,积累探究资源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且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让每个学生造就出一双灵巧的手。“手巧”指的是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动手查一查资料,上上网,搜集信息;翻一翻字典、词典,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题。都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例如,近年来学

5、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什么是三元色,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多快,有五彩池的图片,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有孙中山、华罗庚、冰心奶奶的生平简介;葡萄沟、火焰山的地理构造,江南水乡、日月潭的风土人情;还有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的背景资料,“马拉松”的來历等等。诸多的信息都來自学生之手,他们已把搜集学习资料,了解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当成一种习惯而自觉的去做。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口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在不断的加强,并且乐此不疲。三年来学生阅读背诵了多篇古文、唐诗宋词为学习继承发扬中华古代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阅读了大量的现代儿童读物等。从而唤起了潜藏

6、在儿童身上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新知充满了兴趣和自信心,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学生的思维具备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有了准备,课堂也就活了起来。有疑可解,有意可会,有感可发,有情可表。三、学会质疑,养成探究习惯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耍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

7、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近年来,我总是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就课文的内容设疑,并想方设法独立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个记号,上课时解决。也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在课文旁边。课堂上我留给学生时间质疑,并及吋给与评价。如果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经常调整备课方案随机应变。例如:在上《和氏献璧》一文我在巡视学生读书时,一个学生在书上提出了“卞和先后把璧献给了哪些人?”“卞和为什么那么悲伤?”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就及时更改教案,以这两个问题来引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