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ID:46143547

大小: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一、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实际生活”为突破口。在引入课题时,讣学生体会到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屮的应

2、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以前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练习运用等形式,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回顾本节课,主耍从以下几个方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领悟。首先让学生动手检验平行以边形的对边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紧接着让学生用吸管和线做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最后学生利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正迁移”,自主动手作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实质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在练习中,让学生拉动平行四边形使它变为长方形,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学画平行四边形。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今天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在教学《运算律》中,我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境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

4、,从多次的变化中悟出规律,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了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很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教学乘法分配律Z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吋注重其内涵。我们往往注意了等式

5、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二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吋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进行理解如:(65+45)X5二65X5+45X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10个5,右边表示65个5加上45个5,合起來一共110个5,所以(65+45)X5二65X5+45X5。应用题教学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女ChP57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整理如下,%156X1

6、6+24X16;②(56+24)X16学生经过计算,轻而易举发现%1计算起來比较简便,同时发现①利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转化成②,体验出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也为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奠定基础。三、创建预设与生成的通道吴正宪老师所教的《搭配》课,课一开始,吴老师就问孩子:“你们早上起床的第…件事是什么?”“孩了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平平常常的两句话不仅一下子把孩子的思绪带到了起床的吋光,而且简洁明了地告诉孩了们木节课的研究任务,这样的语言简洁明了,这样的情境高效生动!接着制造认知冲突,一

7、件上衣、一件短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条裙子有儿种搭配?学工猜得各种各样,有2种、3种、4种、5种、7种、8种……面对这样的认知冲突,吴老师乂强调了操作规则“只穿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有几种?把你的搭配记录下来。”在学生一番思考Z后,吴老师请了十几个学生到展示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先展示2种的搭配、4种的搭配最后展示6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把别人的方法和口己的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自己概括出口己的“乱”和别人的“全”,“为什么6种的就全了呢?有没有7种的?”吴老师大声地问道。接着继续展示6种搭配的展示和7种搭

8、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全”。原來“全“就是孩子想到的“不重复、不遗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刚刚好”,“可是怎么才能全呢?”吴老师继续引导孩子,“我们轻轻地读一读这份“全”的作品,你们读前面的上衣,我来读后面的下装。(读了三种)多累啊,咱们大声喘口气,哎,再接着读。”看似无意的读,夸张的喘气,实际上是吴老师潜心研读教材的结果,也是最最高明Z处。这样读,孩子们读出了道理,读出了本节课的真谛!吴老师还没有满足于此,继续展示了孩了们中有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