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

ID:46242534

大小:271.3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2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_第1页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_第2页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_第3页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_第4页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考篇目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篇目复习2010、4《陈涉世家》主旨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

2、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桃花源记》主旨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人民生活更加痛苦。陶渊明空有远大志向却无从伸展。作者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与朱元思书》主旨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

3、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本文写景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之不禁神往。《曹刿论战》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写作特点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课文标题的中心是“论战”,课文内容依照这个中心剪裁,取与“论战”有关的

4、曹刿的行动和言论,而对与“论战”无关的战争原因、物质准备、激烈的战斗场面、胜利后的祝捷活动等都略去不写。课文共3段,详写曹刿对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后的经验总结,略写战争经过。在略写战争经过时,又只突出“击鼓”和“逐师”这两个环节。这样既让读者了解长勺之战的全貌,又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课文写鲁庄公处处扣住一个“鄙”字,①他把战争胜利押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和神灵保佑上。②战争开始,就要击鼓进攻;齐军刚退就想盲目追击。能正确运用引敌深入,避其锐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而所有这些,课文都是通过曹刿与

5、鲁庄公之间简短的对话来表现的。通过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沉着果断的曹刿形象。《邹忌讽齐王纳谏》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物形象首先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

6、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齐威王是历史上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曹》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

7、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邹》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文风。《鱼我所欲也》主旨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

8、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羞耻之心”(本心)。义,正义、道义。【特点】本文通过正反对比的角度来讲道理、举事例,论证严密,引譬设喻巧妙,排比铺陈,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