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ID:46403490

大小:25.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3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_第1页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_第2页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_第3页
资源描述: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媒介生态学的首创者。其著作《娱乐至死》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这样的论述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是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传播思想“媒介即讯息”。相似的表述之间蕴含着怎样的联系?    一、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作为加拿大的媒介研究者在1964年凭借一本名为《理解媒介》的书,一夜之间成为了“新思想新学科的巨人和跨学科的奇才”。其提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在现时代的一一实现为他带来了“信息社会、电子社会先知”“思想的巨人”等称号。如今麦氏的思

2、想已经不证自明地影响着今天的媒介研究者们。  “媒介即讯息”是麦氏理论中最具有震撼力、引用频率最高的一条。“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人和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i][①]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一般都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过是信息、知识和具体内容的载体和外壳而已。“媒介即讯息”打破了人们视“媒介”为单纯的“用于表现内容的形式”这一成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媒介对信息、知识等内容反作用,而且将这种反作用提到了极高的位置。所

3、以“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充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铁路媒介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ii][②]  “媒介即讯息”就是要论证媒介和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深层心理上。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而是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iii][③]所以“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i

4、v][④]新媒介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而在于我们对它持有什么样的看法。  在麦克卢汉之前,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常常意识不到,“媒介即讯息”的提出促使研究者们不仅要研究和考虑媒介的内容,更要顾及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从这个层面来看,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不过是麦克卢汉理论的延伸。   二、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1、理论来源  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所作的评论“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单从语句的表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媒介即讯息”与“媒介即隐喻”的相似性,波兹曼并不讳言自己理论的历史渊源。波兹曼做研究生时就坚信麦克卢汉对未来的预言,赞

5、同麦氏“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的观点。不过麦克卢汉只是波兹曼理论来源之一,另一重要的启示却是来自《圣经》“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能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交流中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v][⑤]如果波兹曼的理论到此为止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麦克卢汉的重复。但是显然将“讯息”置换为“隐喻”,波兹曼自然有着自己的立论基础和独特的看法。  2、关于“隐喻”  首先,波兹曼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表示了赞同。“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

6、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语言是如此,印刷、广播和电视也是如此。  其次,波兹曼认为麦氏“媒介即讯息”的警句必须进行修正,因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务的方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vi][⑥]  再次,波兹曼坚持媒介作为形式对文化内容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认为这种改变发生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麦克卢汉的不足就在于对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把握上过于简单或

7、直接,忽略了中间环节即“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形式对内容反作用的间接性。“媒介即隐喻”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vii][⑦]  三、电视的隐喻:娱乐至死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强大的隐形力量来规定现实世界。技术改变所带来的媒体的形式变化是隐形力量的源泉,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整个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