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

ID:46438698

大小:7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1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2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3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4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5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6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7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8页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_第9页
资源描述:

《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应用转化策略突破地理教学重点难点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文本材料转化为直观示图,把内隐信息转化为外显信息,把未知陌生的问题变成已知熟悉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在地理教学中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自学。一、将繁难转化为简易,突破重点难点以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全球性大气环流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复杂的热力环流。它是热力环流一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它形成的''六

2、风七带”也是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在大气环境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用递进推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单圈环流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表无海陆之分);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为赤道);③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我们已知地球气温最高的是在赤道地区,气温最低的是在两极地区。这样,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在赤道和极地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单圈闭合环流。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去掉假设③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

3、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与南半球各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地表就会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去掉假设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为赤道)。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周期性地产生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季风环流去掉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表无海陆之分)。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使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变得非常复杂。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存在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风带这种规律性地带状分布,致使北半球气

4、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东亚、南亚地区形成了典型的风向随季节变换的季风环流。这样,从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到逐步接近实际状态下的大气环流,其递进分析思路如图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知之零散到知之系统的认识过程。我们只要抓住规律,把学习材料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划分成若干小的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就一定会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二、将文本转化为示图,突破重点难点人教版《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5、气压带和风带”中有这样一段文本:“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如箭头1),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一一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如箭头2);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如箭头3),使近地面气压

6、升髙,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如箭头4),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如箭头5),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如箭头6),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成东北风

7、(如箭头7),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如箭头8)。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如箭头9)和副极地上空(如箭头10),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髙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述这段文本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它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

8、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由于形成过程复杂,考虑的因素较多,学生对其往往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要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教师就必须把抽象的文字规律转化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