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

ID:46441604

大小:7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3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_第1页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_第2页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_第3页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_第4页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实效性问题审理及路径探究摘要: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关键词:涂尔干;道德教育;德育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2-0060-03

2、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可以说,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试图从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中找寻理论资源以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爱弥儿•涂尔干(EmileDurkheim)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问题,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许多德育思想对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富于重要启示。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1)道德教育的融合性涂尔干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因

3、此他呼吁要在学科教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我们不能如此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我们必须把道德教育融合在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就像道德本身卷入集体生活的整张网中一样。”[1]在涂尔干看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可能成为“道德的知识”的,“通过科学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在片面的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学之间寻找一条新的道德教育的出路”[2]。(二)道德教育的适当环境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化机构。涂尔干指出,在儿童离开家庭时的道德状态和他将来必须努

4、力形成的道德状态之间有很大距离,而且这一距离不可能直接达到,必须有一中介物,“对于儿童来说,自身所拥有的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其做到的道德水平之间的发展是需要通过中介完成的,而这一中介最适合的就是学校”[3]。学校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脱离家庭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缓冲的中介。在学校,道德教育能够发挥出其无可替代的影响。(三)道德教育的三要素涂尔干揭开宗教这层神秘的面纱,发现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纪律精神的实质就在于使人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使人们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行为;牺牲精神

5、在于个体为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而行动,不是为个体自身的利益或除个体之外的某个他人、某些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只有这样的行动才是道德的,才是体现牺牲精神的;自律精神则是指我们能够在理性地认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二、当前德育实效性的问题表征(一)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来实施的。这种德育形式过于单一和死板,德育课程的教学也多像其他知识类学科一样,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化传授,“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品德教育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

6、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4]。这种道德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性,学生无法形成情感体验及道德共鸣,使学生误以为只要掌握了德育要求就能够“完成任务”。事实上,单纯接受这种形式的道德教育的学生在遇到真实的德育情境时往往无法在头脑中迅速调动出所学习过的道德知识,将其转化为正确的德育行为。可见这种单一形式的道德教育实效性

7、不佳。(二)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所谓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是指当前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从人的存在出发,按照人性的方式,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的活动。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多是由学校单方面宣布一整套班规、校规等,体现在这些班规、校规中的道德规范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命令,脱离学生实际,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只凭教师的宣传、讲解,是很难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些空洞乏味,类似于传统“美德袋”式的道德理论、教条,对社会道德生活的描述缺乏真实性,很少考虑到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学

8、生只有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并不具有道德自由选择的权利。灌输和诱骗盛行,道德教育明显缺乏道德性,学生很少被当作自由自觉的道德主体来看待”[5]o学生主体缺位,德育目标偏离,“人之为人”教育匮乏以及德育内容空疏。即使制定了包罗万象的道德规范,其效果仍然甚微。(三)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道德规范是在一个群体内所共同同意的一致协议,是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