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

ID:46446235

大小:7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3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_第1页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_第2页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_第3页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_第4页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探究【摘要】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由评估困难、效用时滞、效益外溢和管理不当四个缘由引起的。教育信息技术从集成应用向结构重组的过渡阶段是生产率悖论的高发期。从管理视域提出“三重景深”策略,从战略规划到结构重组到项目成功,层层细化,期望消解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26-03信息技术是现代最活跃的科技生产力之一,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领域都通过多种方式把资金投

2、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支出。人们希望信息技术能够促使教育现状显著改观,推动教育变革顺利进行。然而,在信息技术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十数年之后,人们的期望逐渐被现实中的无奈所取代。即使不去关注统计数字,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技术所处的尴尬境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将信息技术巨大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缺乏显著联系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Paradox)□与经济领域如出一辙,当信息化浪潮波及到教育领域后,同样出现了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困惑。教育领域中的

3、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同样存在。一“四种解释”看悖论存在缘由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不是偶然的。究其缘由,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假说和解释。[1][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埃里克•;布伦乔尔森[3]提出的四种解释:投入和产出的测量失真;学习和调整引起时滞;利润的再分配和散失;信息与技术的管理不善。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领域的特点,认为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有四种原因。1评估困难(1)教育信息技术的附属性导致价值难以剥离除了最简单的人工操作自动化技术能够产生显著减少人工的效果以外,复杂的信息技术必须与教育其他因素结合才能产生效果

4、。因此教育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以独立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转化为其他因素的附属价值,要将其从其他因素价值中剥离出来是很困难的。(2)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评估指标难以量化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很多都无法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评估指标。例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教学评价的因人而异等等。这些无形指标却恰恰是教育进步与否的体现。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评估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等传统指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还要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产出;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出计量,还要关注教育发展的变革过程。2效用时滞新

5、技术应用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种普遍现象。教育信息技术的投资与获得的实际收益之间存在时滞。(1)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技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技术投资收益时滞背后隐藏的是其他相关要素的成熟过程。[4]对教育信息技术而言,这种收益实现的时滞将会更长。因为信息技术将会导致教育变革,教育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后,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2)师生的心理适应需要时间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师生,尤其给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心理会有一个变化的时间进程:从最初的漠不关心或者好奇,逐渐到因信息技术对其提出知识要求时的抵制、害怕与拒绝,

6、再逐渐转变为接受和主动参与。这就使教育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被延迟实现甚至被抵消。再加上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技术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延迟的效果就被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师生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心理适应期。3效益外溢效益外溢是指教育信息技术的价值外溢到其他领域去了。教育领域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其产品也是人。信息技术投射在其产品一一人身上的效益,在教育领域中无法全部体现。当学生进入社会后,部分效益才会由其工作体现在其它领域。也就是说,虽然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教育领域可能并没有立即获得可观的实际效益,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借由已成为其它行业劳

7、动者的学生而附加在其它行业中。教育信息技术的效益实际上是在教育领域和其它社会领域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4管理不当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系统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中。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不同步,妨碍了教育信息技术价值的发挥。(1)管理思想:“工具论”无法破除传统的管理思想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不是将其作为重新构建组织的机会。大多数教育组织在应用信息技术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不变,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自动化,没有改变现有的结构与流程。就像大功率发动机装配在旧马车上,难以寻求汽车的风驰电掣;就像装

8、在新瓶里的旧酒,品起来依然是老滋味。(2)管理制度:''信息孤岛”效应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要被动适应教育系统原有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被单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