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

ID:46449795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_第1页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_第2页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_第3页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_第4页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研究浙江省苍南马站高级中学(325809凌爱民浙江省苍南灵溪第二高级中学(325800)林光来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课堂提问语言的冇效性研究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师的重视。木文就数学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结合自己以及他人的教学实践,阐述了研究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必要性和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尝试。关键词:数学课堂捉问语言冇效性一、问题提出伴随着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革新,研究教学有效性成了必然的结果,而提问语言是数学课堂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语言。因此,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是研

2、究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一些教师以及专家们也很重视课堂提问语言冇效性的研究,应该说也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研究数学课堂捉问语言的冇效性更多的停留在教师门己的表述上,也有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但毕竞只是重视那部分在课堂上和我们交流的学生的反应,还没來得及关注和面向全体学生。然而,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就可能及吋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数学的殿堂,成为数学忠实的“粉丝”。二、概念界定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口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从表现方式看,包括冇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等;从表达目的看,包括提问语言和评价语言等。体

3、态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屮通过身体一部分动作姿势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评价语言是教师通过话语、眼神、表情、语调等等给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的语言。本文屮的捉问语言是教师捉过捉问达到与学生交流目的的冇声语言。它是一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它是教师用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最主要的语言方式。三、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必要性课堂的提问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这里不仅有教师的课堂提问语言,也冇学生的捉问语言,而教师的捉问往往会对学生的捉问语言带来一定的影响。我相信,一个不注重课堂提问语言的教师,他(或她)的学生对数学课堂

4、语言一定不是那么重视,这样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没冇起到它主要的作用。另外,教师课堂提问语言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适时,是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是否由一定的梯度,都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有助丁有效教学的开展。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木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何为“有效性提问”?它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

5、断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吋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语言的表达能力,所问问题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证,那么教学效杲就会大打折扣。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尝试1、课堂提问语言要注重针对性口前,我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语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体式问答。例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不是预期的。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

6、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的事。二是单一式问答。有的老师上课时,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瑕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人为地造成一些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淡漠。因此,数学课堂提问语言应具备能体现学生一定思维能力的特点,课堂捉问要冇科学性和针对性,捉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尽量避免采用一些用“是”或“不是”这样的语言就能回答的问题,以免学生机械看着课本回答,不仅让教师获得了不真实的反馈信息,而且学生的

7、思维能力将会逐步下降,最后变得不会思考。与此同时,也不能让提问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不能让师生沟通顺畅,达不到预期目的。案例在教学必修5的《1.1.2余弦定理》时,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喜欢用一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通过提问“用正弦定理能不能解决?(意图通过认知冲突来激发求知欲)”,学生根据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现成的知识结论)判断不能,接着教师引着学生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这样的课堂述是比较多的,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看,只要认真听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