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

ID:46462871

大小:7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4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_第1页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_第2页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_第3页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_第4页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次贷危机相关问题分析论文关于次贷危机屮几个问题的思考此次次贷危机引发了各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投行回归”,二是资产透明度,二是世界最大保险商AIG被政府接管,四是美国政府救市,五是美国消费模式等问题。“投行回归”问题冃前,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的贝尔斯登、雷曼、美林已消失,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已变成全能银行,作为美国特殊金融机构形式的投行已不存在。有关“投行冋归”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赞成“投行回归”,理由主要有:…是通过回归可以降低投资银行的杠杆,从而降低风险。一般而言,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是30:1,商业银行的杠

2、杆率是12:1。次贷危机中高杠杆率的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说明投资银行经营模式存在严重问题,一定程度上应对次贷危机负责,通过投资银行回归可以解决高杠杆这个难题。二是通过回归便于接受监管,解决监管滞后和真空问题。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将之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有助于监管者更好地了解杠杆更高的投资银行业务的运行,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更好地解决监管滞后的问题。同时,当投资银行陷入困境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监管当局的救助。三是顺应市场的内在要求,便于获得稳定的资本来源。当市场面对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投资者要求更多的安全性、更高的资本比率。投资银行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

3、来源,比如储蓄,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冲击,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是在市场的要求下的必然选择。四是欧洲等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更好于单纯的投行模式。反对“投行回归”的人也不在少数,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经验表明回归混合模式并不能解决危机。1933年之前就是采取混合经营模式,这种业务模式并没能阻止大危机的发生。大危机之后,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目前的“投行回归”是开历史倒车。二是欧洲的全能银行模式并不都是成功的。“投行回归”并不…定就能成功,如花旗集团。证券公司风险偏好的文化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文化截然不同,需要

4、重新审视混业经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三是不同的业务模式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投资银行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组织模式,而在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如果监管及吋,也有可能经营得很好。金融机构被谁监管是根据它的属性而定的,投资银行的问题是疏于监管,监管跟不上投资银行发展的步伐。一些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其杠杆比投资银行还要高。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尽管可拥有商业银行稳定的资本来源,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风险问题。资产透明度问题资产透明度成为各界关注的又…焦点问题。一些研究者和官员认为,次贷危机源于资产定价缺乏透明度。资产透明度缺乏,究其原因,主要

5、有三:一是结构化产品复杂多样,证券化的链条长而复杂。巴菲特曾经谈到,“如果你想弄懂某个CDO产品,不得不看大约1.5万页的材料。如果再从这个CDO产品中取出低层级(juniortranches),与其他50个同类的CD0共同组成一个CDO平方(CDOSquare),就要阅读超过75万页的材料——这显然是不可想像的。当规模巨大的结构化产品在市场交易时,儿乎没有人知道这些产品到底是什么,这是很荒谬的”。结构化产品复杂由此可见一斑。此次与住房相关的证券化过程,是由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住房金融机构一证券化处理一信用违约互换(CDS)—风险分摊一进行信用违约互换,这个过程

6、涉及众多复杂的产品和大量的相关机构,环节众多,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缺乏透明度。在长长的链条中,市场信息的不透明贯穿始终。正是由于产品十分复杂,证券化链条环节众多,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特殊目的载体的投资行为和资产结构所知其少。二是大量的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进行交易。一般而言,资产在公开市场交易,价格公开透明。在私下的OTC交易,由于没有公开价格,资产透明度差。目前,一些参与结构化产品的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的75%到80%的资产是不能马上在市场上标价的。由于信息透明度不够,资产定价困难,市场参与者不知道所持有的资产风险究竟有多大。三是金融市场

7、过于依赖评级公司,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的关系过于密切,缺乏监管。作为信息屮介,评级机构在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市场使贷款者和投资者之间隔着复杂的环节,投资者购买产品吋只能依赖专业评级机构和

8、

9、

10、介机构对于风险的定价。而评级机构本身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其收入主要源自证券发行者交付的评级费用。在评级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发行者“招揽评级”的现象,即结构化证券发行者向给其评级最高的评级机构支付费用,导致评级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而评级机构本身的评级模型也存在问题,对结构化证券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已经引起市场质疑。2007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

11、上半年,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