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ID:46545157

大小:350.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1-2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_第1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_第2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_第3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_第4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社会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方平题解西学东渐西学:西方的学术文化艾儒略《西学凡》(1623)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东渐:东传(渐:传入、流入)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晚明清初(1580年代-1770年代)晚清民国(1811-1949)近代社会转型转型:结构性、根本性变化一、西学东渐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1811年,马礼逊在广州出版第一部中文西书;特点:1、西学传播集中于南洋地区;2、为国人“开眼看世界”提供了首批重要资料。第二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特点:1、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2、华人译员参与译书和西学传播;3、出版了不少科学书籍。第

2、三阶段:洋务运动期间特点:1、出现政府主导的译书机构;2、翻译的西书量多面广;3、上海成为译书中心。第四阶段:甲午战后至清朝覆亡特点:1、“假途于日”的转口传输居于主导地位;2、译介数量急剧增加;3、出现民间传播机构和第一代独立翻译人才;4、文史哲、经济、政法等社会科学的比重加大。第五阶段:民国以后全方位、直接输入二、西学东渐的主体与途径传播学的五“W”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传对象效果影响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who(一)传播主体1、西人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洋商、外交人员、

3、受聘洋员2、国人华人译员(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严复、林纾)买办、外交使臣、留学生、教习、学生、报人(二)传播途径1、译书三大系统及代表机构A、教会:墨海书馆、广学会B、官府: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C、民间:商务印书馆译书内容A、宗教、自然科学、军事、工程、科技B、史地、政法、商务、外交C、社会政治学说、外国小说译书方式西译中述--自主翻译2、报刊三大系统及发展趋势:A、外报B、官报C、民报总体趋势:外资外报--华资民报几个阶段及代表报刊:A、甲午前:《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B、甲午至戊戌:《时务报》《国闻报》C、20世纪初年:《苏报》《清议报》

4、《新民丛报》《时报》《民报》发行区域南洋、港澳--通商口岸--海外与内地城市报刊文字:外文、中文(文言--文白并用--白话)报刊影响:知识、信息、舆论3、学校发展阶段A、教会学校(略)B、洋务学堂:“同文三馆”及工艺、军事学堂C、新式学堂的涌现1901年下诏兴学;1905年罢废科举课程外语、数理化、工艺制造、史地政法、音体美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分班分科授课影响:引入新的知识体系;培育新型人才。4、社团主要动因A、文人结社的传统B、西人社团的示范C、“群学”思想的输入理念基础:“合群以进化”发展阶段与特点A、戊戌学会:变法工具B、清末社团:政治团体、商会、教育会、农

5、会C、五四社团:学生社团、专业学会影响:传播新知、谋求公益、推动变革5、留学(游历)几次高潮A、幼童留美:四批,人数少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英法:三批B、留日大潮动因:官方政策与民间舆论规模、活动与影响C、庚款留美:研习自然科学D、赴法勤工俭:建党组团影响:西学东渐的桥梁;前期影响小,后期影响大。三、西学东渐的内容、主题与特点1、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数学、声光化电、工艺制造、史地政法、哲学、社会政治学说--近代西方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民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立宪、科学新学理、新文化进化论、马克思主义2、主题及其变化轨迹主题A、了解世界B、求强求富

6、C、救亡图存D、民主革命E、科学启蒙变化轨迹A、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入西学;B、西学东渐的旋律,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中国社会变动的曲线,就是西学东渐的主线。C、西学的形象与地位:夷学-西学-新学-显学-“救时之灵丹妙药”(尊西趋新)3、特点传播内容源源而入,由表及里,由具体而抽象传播区域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国人的态度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思想与政治变革“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开眼看世界“师长”论悉夷师夷制夷地位与影响:继承“经世”

7、传统,代表了战后的新思潮;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开端。“中体西用”论与洋务运动(1)“中西体用”的提出与流行A、“中西”与“体用”“中学”与“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对应概念:“本末”、“道器”、“主辅”、“理气”等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保中学、兴西学(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A、合理性进门、落户、释疑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推动了观念变革;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兵制器、开矿设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3)“西用”的逐步扩大及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