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65462

大小:93.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08-06

上传者:U-944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动态:当前,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逐渐加快,经济全球化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在这种特定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日益淡漠,对古老的民俗习惯疏远、陌生。对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饮食,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似乎就要消失殆尽,而一个失去了文化积淀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民族,所以对于民俗风情的研究势在必行。浙江台州历史悠久,山水奇秀,自然风光优美。古今名流,探奇揽秀,挥洒笔墨,因此而形成的台州文化,是我们台州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台州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台州歌谣勾勒了一副台州独有的民俗风情画。对于台州民俗的研究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可以找到的资料就只有叶娇所作的《略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一文。而《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还无人涉及,那么写这个会十分会有挑战性。依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台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青的滨海乡村。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历代文人名流踏足的地方。碧海蓝天、天高海阔是一种风情;风景秀丽、炊烟袅袅也是一种风情。喻长霖所编《台州府志序》称:“台郡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都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世人,他郡莫之若先。”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殖生息,历经几千年的沧桑浮沉。在台州这块土地上,生活过不少文臣武将,骚人墨客,释道名流。他们涉足于台州的山山水水,饱览了台州的自然风光。歌谣通俗易懂,是我国颇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情韵悠长。歌谣内容是咏风土、纪时事,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岁时节令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民俗。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台州沿海歌谣更是与台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台州位于海岸线上,沿海民歌又别有一番风情。 台州历史悠久,山水奇秀,自然风光优美。古今名流,探奇揽秀,挥洒笔墨,因此而形成的台州文化,是我们台州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台州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台州歌谣勾勒了一副民俗风情画。意义:了解台州沿海歌谣与台州民俗风情的关系,熟悉台州的各种风情,包括一系列的民俗,从歌谣领略台州风情。台州沿海歌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举凡是台州人民的饮食习俗、民族建筑、婚姻家庭、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社会生活状况都有歌咏,是台州风情的风俗画卷。台州沿海歌谣为我们了解台州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线索与参考。一、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内容:清末民初,解放之后的渔民生活,民谣中的涉海歌谣。台州沿海人民的吃、穿、住、行以及宗教信仰、婚姻家族等(二)艺术特色:从赋、比、兴角度解读歌谣从地方志中获取人口、生产总值等。从诗词、小说、文献研究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它进行排序。二、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1、确定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并整合资料(图书馆与网络资源并用)2、完成开题报告3、完成文献综述4、完成外文文献5、完成论文初稿,请指导老师修改6、论文多次修改,完成定稿7、资料整理(二)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按一定的计划有序的进行。通过网络与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删选与整合。不定时关注课题相关研究动态,加深对论文认识的深度。同时,认真及时地填写日志,定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三、参考文献 [1]严奇岩《竹枝词中的清代贵族民族社会》四川,巴蜀出版社2009[2]刘士林、洪亮、姜晓云《江南文化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3]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杭州出版社[4]《浙江分县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5]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浙江政协《黄岩文史资料》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89[7]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8]韩广泽、李岩龄《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9]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0]李一,周绮.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1]王及.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白鹤崇和大帝赵炳[J].台州学院学报,2009(2):19-23.[12]顾希佳,陈志超.从大暑船到渔休节——台州湾渔民信仰民俗嬗变的考察[J].民俗研究,2001,(4):52.[13]临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31.[14]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台州风情的研究台州历史悠久,山水奇秀,自然风光优美。古今名流,探奇揽秀,挥洒笔墨,因此而形成的台州文化,是我们台州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撰写台州风情的文献综述,我首先想到的是自然风情,对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收集,发现专门研究台州风情文献少之又少。通过不同文献,包括《台州地方志》、《江南文化读本》、《黄岩文史资料》、《台州历史文化专辑》等进行解读,发现台州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佛道、山水以及爱情方面。一、佛道与山水佛道圣地离不开山水,世人眼中的人间仙境都是名胜古迹,与世隔绝的,往往也能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踏足,台州风情也因此活跃于文人骚客的笔下。以佛道圣地——委羽山、天台山为例,《黄岩文史资料》收集了历代文人赋予委羽山的优美赞歌。宋代谢伋、南朝谢灵运、唐朝顾况、北宋末黄岩人左纬、南宋绍兴进士朱熹、南宋乐清人王十朋、南宋嘉定进士杜范、明天顺进士谢铎、一直到光绪进士康有为[1]都留有关于委羽山的墨宝。台州另一佛道文化圣地——天台山。晋章安令孙绰《天台山赋》[2]盛赞天台山的神秀之后,蒙在台州山水风光的面纱遂被揭开,来访者渐多。唐代孟浩然著有关于游历天台山的有《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3]等,王勃著有《临高台》[4],以及唐朝诗人方干也对天台山的名山胜水赞赏不已,著有《因话天台胜景奇异仍送罗道士》、《送钱特卿赴职天台》、《送孙百篇游天台》、《送水墨项处士归天台》[5]等。唐代诗人顾况,著有《临海所居》三首,除此之外还有《从剡溪到赤城》、《忆山阳》、《寻桃花岭潘三姑台》[6]等,其中《忆山阳》是写作者自己老家的。顾况在台州写下的一些作品,虽仅吉光片羽,也是记录台州风情的宝贵资料。表达求道、飞升愿望的有孟浩然的《宿天台桐柏观》、《寻天台山》、《越中逢天台太乙子》、《寄天台道士》[7]等,礼拜天台山的佛道教义,也想寻找不死之乡、长生福庭还有张祜 (字承吉,是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著有《游天台山》、《越州怀古》、《忆游天台寄道流》[8]等。张小山被后世奉为散曲的“正宗”,这首散曲极写天台山之奇之险,(【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这首散曲极写天台山之奇之险,令人目骇心惊,读后难忘。张小山在台州各地,徜徉山水风光,途径不同区域,都有留下笔墨,关于临海的就有(【南吕·四块玉】《东浙旧游》),黄岩的则有,(【中吕·满庭芳】《黄岩西楼》)。在天台山,张小山逗留良久,各名胜佳处,游观殆遍。仅留有作品纪游的地方就有桐柏(【中吕·红绣鞋】《天台桐柏山中》、《天台瀑布寺》、【双调·清江引】《桐柏山中》),桃源(【中吕·朝天子】《过刘阮洞》),琼台、双阙(【越调·凭阑人】《天台山中》),石梁(《凤栖梧·天台石桥》)[9]等等。二、爱情当然台州风情不仅在自然风光里展现,这种风情也是才子佳人的风情。《巾子山志》就有记载才子佳人之间的脉脉风情。唐时台州刺史李嘉祐著有有《春日淇上作》,描绘出一幅经典的江南之春的画面。以及耳熟能详的《陌上桑》,现代作家王寒以台州古代情诗为例[10],编写了一系列的台州风雅事,里面攘括了许多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收集了诗词资料后,发现了以上的资料都是阳春白雪,而最贴近人民群众的民俗风情却没有体现出来。描写台州的民俗风情仅有叶娇的《略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11]她认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主要表现在:多样性与本土化的和谐相融,宗教性与世俗化的巧妙杂揉,古朴与现代的矛盾综合,精神享受与口腹之欲的对立统一。那么要撰写台州的民俗风情,必须对有关民俗风情的歌谣、竹枝词等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解放前,台州有识之士,曾做过一些发掘和研究工作,如项士元(1887——1959)编过《台州谚语》、《台州谣谚》、《仙居歌谣》等。天台陈甲林(1889——1967)搜集发表过不少民间歌谣和谚语。1987年,开展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学大普查,普查中,全地区共搜集到4500多首歌谣,5000多条谚语,《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依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三原则,攘括了329首歌谣1250条谚语,集中反映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智慧。[12]这些歌谣,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以及社会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具有浓郁的台州地方特色。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台州的一些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料等都有记载。歌谣和谚语 作为下里巴人文化,真实地记录了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是台州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基因,如同地域历史博物馆,保存着并展现着无数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图卷,是地域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真实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释:[1]浙江政协.黄岩文史资料.杭州.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89.7.193-197[2]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67[3]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54-157[4]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53[5]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63-165[6]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58-160[7]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54-157[8]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60-163[9]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67-172[10]王寒.台州那些风雅事系列——爱就爱了,散就散了.http://hi.baidu.com/%C2%DE%D4%B7/blog/item/860c97cc7056161900e9280e.html椒江.2010.7.8[11]叶娇.略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http://www.tzzk.gov.cn/tzsk/display.asp?ID=929椒江.2010.8.9[12]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4 本科毕业论文(20届)台州歌谣中的台州风情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台州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集中反映了台州人民的智慧。这些歌谣包括劳动歌(各种田歌、采茶歌、捕捞歌、行船歌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社会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具有浓郁的台州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台州部分歌谣的研究,包括台州人民本土化的生产习俗、热辣张扬的婚姻爱情以及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的岁时习俗等来看台州风情。[关键词]台州;歌谣;民俗风情TaizhouballadsoftaizhouamorousfeelingsAbstract:Taizhouspreadcolorfulfolksongs,reflectsthewisdomoftaizhoupeople.ThesesongsincludingLaboursongs(variousTianGe,teapluckingsongsandfishingboatingsong,ceremony,politicsandsociallifeofthesong,historicallegendsongandchildren'ssongs,etchavefull-bodiedtaizhoulocalcharacteristics.Thisarticlethroughtaizhoustudied,includingpartialballadsoftaizhoupeople'slocalizationofcustom,hotflauntingofproductionofloveandmarriagefilledwithstrongreligiouscustomstoseeattheageoftaizhouamorousfeelings.Keywords:Taizhouballadsfolkcustoms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明朝大地理学家王士性云:“吾浙十一郡,唯台一郡连山,另一乾坤,围在海外,最为据险。”[1]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群峰叠翠,山海雄奇,气候温和,颇饶物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较早的古代文明。这个“海上仙子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谓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青的滨海乡村。碧海蓝天、天高海阔是一种风情;风景秀丽、炊烟袅袅也是一种风情。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台州歌谣勾勒了一幅民俗风情画。这卷民俗风情画勾勒了台州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现状,也记录了台州人民与时俱进的生活状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东南海隅、依山傍水的台州,其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古章安、天台宗声名鹊起,台州人民对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开发和繁荣,有过出色的贡献和光辉的业绩。三国吴《临海水土异物志》对民俗略有所记。南朝宋《临海记》载重阳习俗。正史始记于《晋书》,称临海郡民“火耕水耨,渔猎山樵,饮食颇给”而“信鬼神,好淫祠”。东晋和南朝时,中原居民陆续南迁入台,带来不少中原习俗。宋代,封建礼教影响民俗至大,民间婚嫁、丧葬、岁时、礼仪等习俗。明代太平(今温岭)建县,清代玉环设厅,与温州等地习俗交融明显增多,形成当地多样化的风谷。[2]歌谣作为下里巴人文化,真实地记录了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是台州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基因,如同地域历史博物馆,保存着并展现着无数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图卷,是地域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真实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从歌谣看台州的生产习俗歌谣以通过咏风土来反映民间疾苦。因此,歌谣的特殊史料价值在于歌咏下里巴人的生活世界,即歌谣是底层社会的历史文本撰述。台州的地形大势是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峰峦叠起,阻滞了冬季寒流的入侵;东南丘陵延缓,平原坦荡,且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岛屿星罗棋布,是为台州地理环境优势所在。台州全区耕地238558.41顷(折合357.85万亩),其中灌溉水田129824.72公顷(折合194.7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42%。这种地理优势决定了台州地区生产发展的趋势。台州人民种植以水稻为主,不仅有农事生产习俗,还有着一种沿海人民所特有的渔业生产习俗,这些习俗是历史经验的结晶,承载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从歌谣看农事习俗台州歌谣里面有许多记载了台州人民的农事习俗,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习俗。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年,有春夏秋冬;天,含风霜雨雪,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千百年来,农民们就是根据这些物象的变化,进行适时的播种、管理、收成,从而形成了农时。有些农作物,迟种了一两天,就会造成一季或一年的损失,因此,农民们就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农事习俗:正月立春雨水到,种田农夫包来果子包。果子包儿成双对,包来独包绿豆面。糖梗 (甘蔗)荸荠填篮底,老老少少都欢喜。二月惊蛰是春分,百草抽芽满山青。蛤蟆(青蛙)见人泥下叫,谷子豆麦都要好。三月清明是谷雨,谷子落桶多雨水。谷子出田天架(气)好,夏前夏后好插稻。四月立夏小满到,种田农夫好插稻。插田横直多对牢,小株密植多少好。五月芒种是夏至,种田农夫压蕃莳。压起‘广东'六十日,种起红薯好洗粉。六月小暑大暑到,种田农夫来割稻。割来早白三担多,割来迟白双千斤。七月立秋处暑到,种田农夫田边来除草。背起药桶除虫害,施足肥料种好稻。八月白露秋分到,种田农夫砍柴烧。前坦必先斫狼几,手挥柴刀风流嬉。九月寒露霜降到,种田农夫割晚稻。割来糯谷京晴价钿好,割来早籼好做糕。种田农夫聪明真聪明,做起三牲米鸡敬神明。十月立冬小雪到,种田农夫要到十字街坊买来蕃莳刨。买来四五六尺刨,一记打起三官暴。大户人家小户人家都晒燥。十一月大雪冬至到,年年冬至十一月无走崭。天气转冷加棉袄,有的差来有的好。十二月小寒大寒到,帐目进出要算好。买年货、做新衣,种田农夫收拾米糕过年好。[3]这是台州人民琅琅上口的《节候歌》,这首民歌既形象又生动地描写了台州农民的生产习俗。一年十二个月,“立春”是指春季开始的时候,“绿豆面”是“番薯粉”的俗称,“插田横直”里的“横直”是指“竖直”,“价钿好”是指“价钱好”,一年的农作物包括生活习俗,在其中都可见一斑。“二月惊蛰是春分,百草抽芽满山青”,“二月二”为中和节,时近时近惊蛰,天气转暖,春耕在即,民谚称:“过了二月二,百样种子好落地”。临海城关菜农彻夜悬灯,谓之“菜灯”。农村食火煨粽,认为可助阳气,长年不怕淋雨。温岭一带食年糕以贺,谚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咬糕头”。由吴相魏采录的《种田人歌》:种田还是种山强,风吹屁股四面凉。上山勿用背犁耙,落垟不用拦牛娘。[4]及,谢容采录的《山歌不唱忘掉多》:山歌不唱忘掉多,坐立不正背脊驼;田不勤锄草生窝,人不劳动骨头酥。[5]都是从侧面激励了劳动人民勤奋向上,“田不勤锄草生窝,人不劳动骨头酥”更是由最朴实的语言,由最直接的体力劳动所激发出来的激励之言。又如《拜雨行》:海乡农民都种田,种田只怕秋来旱,三春无水抄晒田,六十年来头一年,涨田插田无雨水,立夏过了小满来。老农都盼龙降雨,五月无雨田泥白,十月无雨塘底坼,老农望雨倍心焦,望雨无雨取水忙,村村拜雨求龙王。一声声,锣鼓敲,一片片,水旗飘,摊丁拜雨家家到,三步一拜连声唱:天焦焦,地熬熬,棉花白豆晒死了。龙王老爷行雨啊!龙王老爷行雨啊![6]说明雨水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农民虔心企盼甘霖下降,就要根据常年的落雨情况,来判断近阶段的天气变化,安排农业生产。再看歌谣《小扁担》:小扁担,两头弯,爷爷牵牛上高山。奶奶带孙在烧饭,阿爸种田搞生产,阿妈养猪当模范,阿哥当兵保江山。[7]这首《小扁担》用词简单,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韵脚的限制,用最简单的词语,记录了台州人民勤劳、全家动员的民俗作风。丰收的喜悦,是无数汗水堆砌的结果。李征采录的歌谣《从前农民多少苦》: 我做农民多少苦,身穿衣衫补上补,冬天被絮一把掳,一家倒落像狗窠。不算苦来不算苦,清明一到耕田土,水车犁耙不离手,起早落田饿空肚,脚肚蚂蟥球加球,回家止痒抹盐卤,柴米油盐哪样有?落雪打冻赤脚肚,皮肉开皲老实苦。还要苦来还要苦,六月日头猛如虎,身上热得如火烧,割进稻谷刚到手,财主收租凶如虎,算盘一响落账簿,如多如少一把掳,一年辛苦如水流,眼泪汪汪向谁诉。[8]反映了解放前农民的黑暗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同类题材的有旧时流传于台州各县的《穷人头上三把刀》、《抓壮丁》等歌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解放后流传的《翻身谣》、《去打鬼子兵》、《共产党是大救星》等则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赞颂之情。记录农事习俗的歌谣比比皆是,也有许多谚语关于农业的:教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谷种落水,百廿日到嘴。春二、三月勿落种,九冬十月勿怨天。二月清明勿要慌,三月清明早落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早稻勿过立夏关。立夏种姜,夏至取粮。芒种芒种,最忙也要种。夏至勿出谷,土地爷也要哭。立秋过后好种豆;处暑漏一漏,加点十日豆。小麦种迟呒油。小麦好犁拳(要疏),大麦要趁船(要密)。小麦种到园,大麦种到年。麦子种得密,麦头多麦粒。白露白,种小麦。白露白,一亩田出一百。八月种菜风吹大,九月种菜种种大,十月种菜种死也勿大。一代传一代,拔了茄儿种芥菜。田头地垴勿落空,拔了萝卜好种葱。七月葱,八月蒜,十月豆藤满地蹿。[9]除了主食种植的歌谣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台州地区极有特色的农作物,比如说菱角,这种植物在中国南部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秋后成熟,果实变硬,野生菱角如不采摘则渐渐从茎上脱落沉于水底,来年发芽。通常在进入二月春天后,就要设置育苗地,密集的培育种苗,到初夏五月底到六月初第一期水稻收成后,就将稻田整地筑地、筑埂,引水入田,移植菱角种苗。今日呒风天气晴,坐只菱桶去采菱,池塘水浅菱桶轻,一划一划向前行。手扳菱叶去采菱,菱角尖尖青又红,随口唱起采菱歌,塘底鱼虾都来听。[10]这首《采菱歌》,表达了台州人民边劳作边取乐的情景。茶叶也是台州的一种特色,茶叶成熟的时候,采茶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台山云雾茶是中国名茶之一,茶叶成为台州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正月采茶是新年,开垦荒山造茶园。点起茶芯口唱曲,唱得仙女落茶田。二月采茶茶抽芽,高山大岭实难爬。姐采多来妹采少,不论多少早回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罗巾。两边两岸茶花朵,中央要绣采茶人。四月采茶茶叶黄,姑娘带嫂落蚕房。天气寒冷蚕未起,走出门前见麦黄。五月采茶叶正园,茶树脚下有蛇盘。吩咐我郎不要惊......[11]从歌谣中可看出,采茶一般以女子为主,家中姐妹、姑嫂都以采茶为生,从中获得乐趣,证明茶叶是台州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另一首《采茶》:第一采茶茶萌芽,高山峻岭实难爬;姐采多来妹采少,多多少少话归家。第二采茶茶叶青,姐姐房中绣手巾;两边两岸金蝴蝶,当当中中采茶人。第三采茶茶叶旺,男也忙来女也忙;女的上山采茶叶,男的落田插秧忙。 第四采茶茶叶圆,茶树脚下大蛇盘;买来猪羊谢天地,三星土地保平安。第五采茶乐洋洋,樟树底下好乘凉;雪白衣衫实在好,一把纸扇飘风凉。第六采茶茶花开,情郎上山采花来;妹妹不贪花来戴,留得茶花结籽来。第七采茶七秋凉,头茶采来二茶香;三茶本是留茶娘,采来三茶天要打。第八采茶九重阳,脚踏云头走茫茫;横街直街都不卖,卖给小妹泡长茶。第九采茶茶结籽,株株茶叶老凄凄。[12]表明了台州女子都以采茶为生,男子下田,勤劳的女子也以采茶来贴补家用。歌谣中也表现了采茶女子的艰辛,“第六采茶茶花开,情郎上山采花来;妹妹不贪花来戴,留得茶花结籽来。”当然从这也可以看出茶花也成为了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讲到茶叶,就不得不讲莲花,台州地处江南,是鱼米之乡,风荷十里的台州城,处处可闻《采莲曲》。旧时临海东湖,常见“采莲人在镜中行”的风情。清朝彭颖所作《东湖竹枝词》:湖山寺前风习习,樵夫祠后烟霏霏。行来不顾衣衫湿,贪看芙蓉着雨肥。阿侬泛艇小桥边,隔浦郎呼共采莲,侬不采莲长采藕,藕丝终日把郎牵。[13]十里荷香,扁舟荡进藕花深处,荷塘里传里采莲女的笑语,清脆似百灵,又如风铃细语。采莲女穿行莲间,歌声荡漾,与情郎共采莲充满诗情画意。(二)、从歌谣看渔业生产习俗台州依山傍海,渔耕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原始人类在从事耕种、渔猎和纺织,杜桥西外里坑就有古人类定居,从发掘石器种类和工艺水平看,当时的人类就已开始造船业了。[14]玉环的三合潭(3700年以前)遗址,出土了用于农业、狩猎、纺织、捕鱼等劳动工具。台州在商周时期是“因封其立”的小方国,徐偃王南下,带来中原文化,促使我区农业、纺织、造船诸业的兴起和发展。到了两汉,《汉书》称越人:“地势饶食,饭稻羹鱼......无积聚而多贫。”据《晋书》记载:当时临海郡民“火耕水耨,渔猎山樵,饮食破给”。[15]由上可看出,台州渔业历史悠久,占据重要地位,从木质帆船到动力船,从近海作业到远洋作业,台州渔民的作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台州东濒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靠海的地区的人民,除利用海涂捕捉鱼虾外,还营造船只。台州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16]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和水产产量居浙江省首位,盛产大黄鱼、带鱼、鲳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以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全市有近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其中浅海宜养面积29.8万亩,潮间带滩涂宜养面积42万亩,养殖海带、缢蛏、青蟹等十多种海、淡水产品。这个濒海城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却是来自海上“浮萍”的呐喊。渔民——他们以捕鱼为生,一年三百六五天,风里来浪里去,他们处在风口浪尖上,漂泊在海上,经历风浪的洗礼。在他们捕鱼生涯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渔民生活、劳作的民歌。在温岭、玉环两县定居的闽南籍渔民,保留不少闽南习俗。辛亥革命后,旧俗有所破除,以剪辫、放足最为显著。解放后,新风新俗渐生。人际平等、剥削可耻等新道德观念逐渐影响社会生活。婚姻自主、计划生育等渐成习俗。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养繁衍,辛勤耕耘,顽强奋斗,不断的开发和创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市温岭、玉环等沿海渔区,当地渔民绝大部分从福建省迁入,至今通用闽南话。当地流传的渔歌都用闽南话演唱。内容有反映旧社会渔民讨海生活的艰难,有反映妻子对出海丈夫的思念,歌词韵脚齐整,每句七字,四句一段。台州沿海地区的渔民,千百年来以捕鱼为生,椒江葭沚是一个古老渔镇,每年逢“大暑”,该地都会进行“送大暑船”活动,借不断流逝的河水将疫鬼瘟神送走,“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不仅是中原文化古人习俗的延续,而且还反映了深植于我国古代文化中“逐疫”的民间信仰。时至今日,“送大暑船”的民俗内涵也发生了嬗变,由原先的逐疫送瘟变成了渔休节——渔民们借此机会喜庆渔业丰收,祈求他们生活更加平安、幸福、美满。沿海渔区,吃鱼忌挖眼;船上吃鱼忌翻鱼身。行船忌说“翻”,称帆船为篷船。造船择吉,大多选涨潮时,讨财如潮涌吉利。钉船眼下水时,设祭,船眼内放银洋以示有亮光多财气。祭海时,火炮连天,以祈旺发。每逢转汛后初次出海,请“老爷旗”、“开船眼”,以为能去邪取正,大吉大利。然后于船左祭神,于船右祭溺海野鬼。出海作业,如遇漂尸,无论渔汛如何,必先送尸回港。除夕,于海滩岙口祭神,称“谢年”。再移祭三官庙、天妃宫,此类习俗今已从简。台州九县中六濒东海,传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而且历史悠久。沿海渔民在长期生产中形成许多独特的生产习俗,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部分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追根究底,在于消灾避凶,祈求平安、丰收。沿海地区的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例如海洋渔业捕捞服饰、反映人们涉海活动的艺术形式(海洋审美音乐、海洋审美舞蹈等)。长期以来,沿海人民就是从这样处处充满鱼腥味的物质生产方式中获取了文化创造的灵感,海的宽广与力量增加了海的神秘,也增加了沿海人民对海的亲切体验。这种文化内涵丰富,给人以豪放的美感,渔歌节奏急促、坚定有力,劳动号子粗狂高亢、震人心田。一首渔歌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简史。如将不同时期的渔歌视为“点”,将会连成一条轮廓清晰的历史概况的“线”。例如曹娇妹搜集的《十二节鱼名歌》:正月火鱼两头低,纣王糊涂宠妲姬,妲姬娘娘眉一飞,万里江山败到底。二月鲨鱼背脊乌,岳飞举兵洞庭湖,牛皋大战牛头山,韩世忠炮打两狼关。三月鲤鱼尾巴红,周仓大刀好威风,张飞刘备和关公,三分天下称英雄。四月鳗鱼两头甩,卢俊义不肯上梁山,前番不听宋江话,官府逼迫受磨难。五月斑鱼眼睛青,唐朝英雄程咬金,三支令箭解到斐元庆,半路碰着老杨林。六月弹涂蹦蹦跳,三国英雄算马超,西凉马超来追曹,割掉胡须卸红袍。七月米鱼味道鲜,董卓贪色霸貂蝉,王充巧施连环计,吕布杀父在宫殿。八月黄鱼晒白别鲞,老杨林单爱虎头枪,打过多少英雄仗,只怕罗成回马枪。九月鲈鱼肚下光,奸人要数欧阳方,屈斩忠良呼延寿,围困河东百万兵。十月带鱼两头尖,赵匡胤带兵真威严,辛辛苦苦打天下,马上做皇十八年。十一月鲢鱼水淋淋,刘邦瑞手捧鸳鸯瓶。幸亏公子功名成,后来一马骑双人。十二月鱼名唱完成,外国造反红毛人,七日七夜无输赢,吴三桂趁机进了城。[17]这首渔歌的别致之处在于,它在记录鱼名的时候,并且穿插了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渔歌也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形态留存与历史一样久远。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胜败兴衰往往寄托在音乐的语言之中。由三门县音乐干部张世楷采录的《小雄渔歌》: 红桶盘哎!铁丝箍,铁丝箍罗来。木废造船来,啦来三支桅!有风有浪拔蓬驶,罗来!呒风呒浪来,啦衣来。把橹摇,把橹摇。摇得橹嘴热烧烧,呵唷哎![18]《渔歌》表现了渔民打渔热情之高涨。尽管台州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汲取融收了众多历史财富,但却始终不抛弃或淡化自身的音乐文化。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像上述这样远古遗风民歌大量流传至今的现象也属罕见,这种现象对于现代音乐工作者无疑是天大的幸事。渔歌是台州民歌的一部分,题材主要有劳动号子及少数的小调。台州渔民在以前的劳作中,各种劳动都靠手工操作,特别是在大跃进的时候,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渔民在劳动时往往都饿着肚子。所以在拉网、收锚、拉船、摇橹的时候使不上劲,于是就随口编了号子来统一大家的步伐、鼓舞大家劳动积极性。退休教师林平湘采录的《摇橹号子》:摇橹哎嗨啊家来,摇橹哎哎罗嗨呀拉!摇橹呵摇罗,啊家呃罗啊!摇橹也嗨呀罗嗨,阿拉也哈摇橹哇!呀拉哈,啊拉嗨!啊罗嗨!呃嗨嗨!呃罗嗨!呃罗嗨![19]这首号子节奏鲜明,律动性强,十分服和劳动的需要。因为劳动负荷重,歌词都是语气词,并且反复使用,显得雄壮有力,气氛强烈,同时也能调节渔民们的心情。然而台州地处浙东南,多台风。其风之烈、势之凶,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台风来时,江上渔船首当其冲,黄和銮的《灵江竹枝词》这样写道:蒲帆一叶妙回旋,唇雨腥风浪拍天。中有飓风行不得,大家收住打鱼船。[20]一个“妙”字,活画出渔民们在恶劣气象面前既不畏惧、又不蛮干,履风踏浪、从容自如的精神特质。但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渔民生存的艰巨性,把性命随时提在腰上,表现解放前打渔艰辛的如《讨海谣》:娘结网,爹张网,我家住在东岸港,世世代代靠网扛。出海要望天气好,风平浪静鱼上网,满船归来扛鱼忙。海上急起大风浪,我爹不知怎儿好?家中日夜在盼望。爹啊爹——老爷(方言,渔民和百姓对神的尊称)保护你,盼你早回东岸港![21]例如温岭郭献忠收集的《打鱼人家代代穷》:“破船破网破风篷,捐多税重米缸空;脚踏舢板三份命,打鱼人家代代穷。”[22]温岭林文学收集《渔民喝风》:“一网一船,鱼行赚钱;网网落空,渔民喝风。”[23]张一芳的《行船真辛苦》:“行船(指在船上当伙计)真艰苦,无风着摇橹;吃粥配咸卤,无钱去娶某(闽南方言,即娶妻)。”[24]等亦是如此。渔民除了接受大自然的严峻考验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社会恶势力来袭,这些在渔歌中详细地记载了。例如玉环张一芳收录的《渔民头上三把刀》: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面前三条路,典妻、卖囝、坐监牢。[25]王正来收集的《渔民头上四把刀》:渔行秤杆,船主算盘;落壳(方言,即土匪,也称绿客)片子(名片);水警派捐。[26]台州土语中有句“台州绿壳”(指“台州土匪”),外文文献中,有一种叫“Lorcha”的海船的记载,这种海船是中式的船体和西式的帆蓬,沿海人民称它为“绿壳船”,以其蓬帆是绿色之故。表现渔产丰富、品种之多的有《唱鱼名》: 前朝有个伍子胥,推土入海变黄金。观音大士抛鱼苗,琅玑山下白鳞鳞。黄鳞鸠做鱼主坐龙庭,金丝牙螺国太平,金丝鲤鱼大眼睛,汰浪尾巴跳龙门,金丝黄鲫黄绫绫,缨鱼头上一蓬缨,大头黄鱼口里红,鲻鱼身上黑洞洞,米鱼打哺笑呵呵......[27]表现渔产产品丰富的还有陈菊斐《月节鱼名》: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猪,三鲳四鳓,五呼六淡,八月白蟹板,九月黄鱼篰加篰,十月田蟹呷老酒,十一月湖里鲫,十二月带鱼熬菜头勿息。[28]这里的梅是梅童鱼,猪是指鲻鱼,呼是指呼鱼,淡是指弹涂,这首歌谣每个月都有一种鱼,利用月份来衬托渔产的丰富。此外还有许多的渔歌《近海捕捞歌》、《担鲜》、《十二月捕海鲜歌》、《螺蛳经》、《海货歌》等。二、从歌谣看爱情婚姻生活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歌谣中也有大量反映。以歌谣来表现爱情,既诙谐而又富有生活情趣,如《十望郎》、《六送郎》、《十香袋》、《十劝歌》等等。著名经史学家洪师煊的《灵江棹歌》,描写船工的生活与爱情:“江湖一线送遥青,潮信如郎不暂停。月上山头炊饭熟,归舟尚泊钓鱼亭。”[29]又如温岭郭修琳收录的《渔妇思夫歌》:天宫大雨勿要落,我夫抲鱼在海角。等到我夫回港转,老天有雨任你落!大雨滴滴落屋檐,夫君捕鱼在东海。船小无篷男遮雨,一夜风雨我难眠。一只船儿四面波,驶到外洋把鱼捕。一碰碰到三八暴,夫君性命差点无。一只船儿红丹丹,扯篷起锚出外洋。船驶三面尖刀篷,夫遇风浪我断肠。讨海夫君真艰苦,进进出出都摇橹。空船驶出满船进,郎君辛苦船主富。[30]《渔妇思夫歌》是一首妻子思念在外捕鱼的丈夫,担心他的生命安全。表现了当时渔民生活艰苦,落后的捕鱼方式使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旋律呈波浪形,节奏较慢,情感表达细腻,全曲体现出一种悲凉、无奈的感觉。男女对歌历史悠久,一般是问答形式,《诗经》里面就曾有记载,台州地区的对歌仍保留着许多遗风,表现了男女情感的真挚火热。例如《对歌》:女:阿西(什么东西)开花满山红?阿西开花白蓬蓬?阿西开花闹丛丛?阿西开花象蟑虫?男:柴爿开花满山红,干漆开花白蓬蓬,茅草开花闹丛丛,杏桐开花象蟑虫。女:阿西做窝半天高?阿西做窝半中腰?阿西做窝网网牢?阿西做窝满地毛?男:乌鸦做窝半天高,喜鹊做窝半中腰,鸪鸪做窝网网牢,雉鸡做窝满地毛。女:阿西白白天上天?阿西白白水中边?阿西白白街坊卖?阿西白白妹身边?男:白云白白天上天,水泡白白水中边,豆腐白白街坊卖,水粉白白妹身边。女:阿西乌乌天上天?阿西乌乌水中边?阿西乌乌街坊卖?阿西乌乌妹身边?男:乌云乌乌天上天,乌岩乌乌水中边,乌炭乌乌街坊卖,青丝乌乌妹身边。[31]莲的意象是丰富的。“莲子”与“怜子”谐音,表明了对情人既怜且爱的深情。莲心的苦涩,代表着两情相思之苦。“莲心”即“怜心”,语意双关,那种苦恋与相思,深入彻骨。临海《东湖竹枝词》中有一首描写采莲女子的:晓歌声细采莲舟,雁字排人碧水头。暗语小姑留此住,里湖秋似外湖秋。[32]采莲女子的闺阁心事,不言而喻。旧传临海东湖有《莲心苦》曲,唱的就是男女间相思之苦。临海《东湖竹枝词》云: 莲叶莲花斗浓淡,采莲不敢效吴侬。愿郎识得莲心苦,莫把莲花比妾容。[33]这是多情的女子自诉心意缠绵悱恻。虽然是伤感的调子,但像满篱的蔷薇,明丽与柔弱并蓄,既有张扬热辣的风情,又有风雨过后落红一地的残痕,繁华背后带着宿命的伤感。至于长长的藕丝,则如情丝一般,绵长不断,明代温岭诗人张慊有一首《采莲曲》:采莲泛回塘,藕丝长在手。香风不敢吹,为问郎知否。采莲泛回塘,中有双鸳鸯。飞去又飞回,只傍妾船樯。[34]若没有彻骨的相思,又何来动人的情歌。实际上,每一首《采莲曲》,都可以视作情人间切切的情语。临海《东湖志》里有一首《东湖棹歌》,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是谓“棹歌”。《东湖棹歌》中那位貌美如莲柔情似水的临海女子,故意吹错箫声,只为引意中人回眸。这样的爱情试探法,矜持中又不失浪漫,浪漫中夹带着自持,自持中自有真情——侬家生小住湖东,湖上芙蕖映面红。只道容颜似朝日,那知摇落有秋风。蜻蜓小艇溯流光,藕子轻衫拂水香。手采白莲花一朵,痴情赠与野鸳鸯。转过双桥水更深,隔堤绿叶半成荫。妾身一任人看杀,自有湖波照妾心。阿谁顾误似周郎,无赖箫声起晚凉。别有深情秋怨外,碧山无语对斜阳。[35]诗中的女子家在东湖边,秀丽江山、绮丽风光,万千众生,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他。她故意吹错曲调,只为让意中人明了她的痴情与忧伤。爱情是婚姻的前奏,旧式婚姻多封建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温岭县渔区旧俗:花轿迎娶至夫家时,轿前置火盆,撮盐入火,僻啪作响,新娘跨盆而过,以为可祛除邪气。民国后期,城镇有行“文明婚礼”者,家长主婚,缙绅证婚,以鞠躬代跪拜。解放后,婚姻自主,“谈恋爱”成了新时代年轻人的标语,大多旁人介绍或自行相识,双方自由恋爱,父母同意,至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并作健康检查。婚礼崇简,新娘由女伴相陪步行至男家,散发糖果香烟,略设家宴。60—70年代,大多由男方以自行车队迎接,宴席酬宾,分赠袋装喜糖红蛋,无其他礼仪。80年代后,奢风有所抬头,彩礼高价,置办铺张,轿车迎亲,婚宴靡费,时有所见。台州地区关于结婚歌谣的如《喷轿水》:一口轿水喷过东,代代囝孙做富翁;二口轿水喷过南,代代囝孙中状元;三口轿水喷过西,代代囝孙穿紫衣;四口轿水喷过北,代代囝孙享清福;保佑你丈夫高做官,带迁囡囡做夫人。千子万孙,万代兴旺![36]安岭一带过去流传喷轿水的风俗。女人出嫁时,男方用花轿来抬。轿抬至女方门口,女方家请同村福气好的人端着一碗水,对着花轿边喷边唱,此为“喷轿水”,给新人带来了祝福,更寄予了婚姻美好和谐的愿望。还有《洞房歌》:弟兄敲门,两盏红灯闪一闪,伴姑小姐快来接。手捧酒瓶喜洋洋,善好老酒扑鼻香。一杯喜酒敬新娘,红色新人持家勤。喜开红梅多结子,桃红柳绿又结子。二杯喜酒敬新郎,新郎吃酒心开放。全家老少要敬重,五世姻缘多结昌。三杯喜酒敬伴姑,擦亮眼睛找丈夫。找来丈夫多才华,情投意合结成家。四杯喜酒敬弟兄,从小结拜难言穷。桃园结义刘关张,送班朋友学榜样。[37] 将结婚的喜悦气氛渲染到极致,另外一首《洞房歌》,送洞房开始,弟兄们站在楼梯口叫:两盏红灯放光芒,今日今夜送洞房。手捧红灯亮堂堂,美满姻缘凑成双。脚踏楼梯步步高,凤凰飞过采仙桃。采来仙桃盘盘满,金童玉女结良缘。脚踏楼台张一张,东边有间好房间。看事容易做事难,有客人前开口难。脚踏楼台停一停,三门好比北京城。里面伴姑准备好,送班朋友已来到。[38]阳光明媚,歌声飞扬,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天上人间共同见证了这美好时刻。新婚之夜,要举行“送洞房”。此外关于婚庆的歌谣还有《婚宴酒歌》、《庆酒歌》、《祝福歌》、《喜果歌》《送洞房》等,傧相念唱洞房词,以故事人物和吉利赞词等,编为韵句,一念众知,以添打趣与闹热。婚后三日或七日或满百甘日,新人备福礼同至女家探视,俗称“回花”。天台的婚姻习俗,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新娘进厨房做“团圆麦饼”给全家人吃。新娘家办礼物看望女儿,俗称“望三日”。婚后满一个月,夫家办礼品由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归宁”,俗称“回门”,也称“嬉头值”。近几年,婚期不再拣日子,一般都在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节日举行。旅行结婚亦颇时兴。三、从歌谣看岁时习俗所谓习俗是指习惯与风俗,岁时习俗是相对稳定的一类习俗,即使在近数十年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仍然较多保留了传统习俗。其中部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随着社会的长足进步而大为减少,而欢庆娱乐的色彩大为增强。台州的岁时习俗又有着本土化的特色,最典型的是正月十四庆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全国各地都把“元宵节”定在正月十五,把“中秋节”定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但是台州一地除温岭、玉环两县的闽南籍渔民外,本籍人却都以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台州各地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都在地上点亮红烛,称“间间亮”,橘区还在每座橘园点灯,在水上放橘灯(以橘壳盛芯油、灯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热闹气氛,以兆国泰民安、年年丰收。温岭、玉环靠近永嘉、乐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还有去祖坟悬纸灯的习俗,称“送坟灯”。叶泽诚搜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其中描写元宵佳节的,其一:台城十四是元宵,份份(家家)糟羹蛤蜊调。今年百步何处走,鲤鱼巷口状元桥。[39]其二:花筒月炮夹流星,锣鼓喧天哄小人。水火炉来催调宝,声声高叫接财神。[40]其三:多少乡人汇进城,南山拜佛老爷灵。一班执事前头走,台阁高跷锣鼓亭。[41]正月十四元宵节晚上祈祷习俗更多,单单妇女就有“讨蚕花”(入庙以灯纸收烛跋)、“打生”(久婚不育妇女,天黑后由好友缚于桔树或石榴树下,以枝条轻打,边打边问“生不生?”女答“我生,我生”)叶泽诚《临海节俗竹枝词》就有搜集“打生”的:石榴树下夜三更,女伴相邀去“打生”。不管旁人来窃听,“会生”自己叫声声。[42]“请团箕神”(少妇少女是夜到就近厕所旁点香烛、烧纸钱,口念咒语,从厕边取一石块,放在团箕上捧回家中,以卜家事)等古俗。 此外,清明上坟时间的延长也是本土化的重要一例。作为节气,清明本只有一天,可是台州祭祖扫墓的活动却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民间至今流传着“清明冬至,前三后四”、“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前面割大麦,后面上坟客”的俗谚。春节,正月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爆竹),称“开春”。与各地习俗差不多,春节期间常组织各种大型文娱活动,由叶泽诚搜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里的关于春节的有两首,其一:满城火爆竹响连天,千门万户正接年。天地前头男女拜,衣裳无个不新鲜。[43]其二:整班妇女笑呵呵,拜岁同来叔伯家。新年敬客无别物,血红萝卜糖霜茶。[44]新年穿新衣,喜气洋洋,爆竹连天,将喜悦的气氛渲染到极致。如《谢年歌》:除夕繁忙,勿忘上仓。三头六眼,敬请先尝。保我合家,人财两旺。子弟求学,读书快上。人家人口,麻痘稀朗。农作收入,五谷满仓。家里饲养,六畜兴旺。祈祷明年,蒸蒸日上。[45]更是将新年祈望神灵庇佑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人民的宗教信仰。端午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在黄岩一带中吃食饼筒,贴五毒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喷雄黄酒、采用香袋悬挂等来避邪毒、祛祟保寿、解除秽毒,避暑湿。无龙舟竞渡习俗。节前常有乡人串街走巷叫卖艾叶、菖蒲、新鲜大叶竹箬及洗浴草药,形成独特的街头节日气氛。世俗的宗教在日常习俗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常年祈祷活动不断。正月初八,妇女遍游城乡主要寺庙,称“走八寺”,取与生辰“八字”同音,以求来生幸福。叶泽诚《临海节俗竹枝词》里“走八寺”的,其一:和尚尼姑骗铜钿,八字偏将八寺言。妇女如何让能识得,可怜辛苦走连年。[46]其二:南有天宁北普贤,巾峰兜率两相连。中津地傍吴山寺,石佛尚存永庆边。[47]台州地区,对宗教信仰极其看重,忌讳特多,但是这也寄托了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七月七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此节名称“小人节”,实为“成人节”,温岭石塘等地至今仍很兴行。这实际上多少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已渐趋淡薄,甚至部分已消除,信仰者也只以老年妇女居多,但仍有不少人处于似信非信之中,谓“宁可信其有”。台州人过年的习俗相当丰富,比如置办年货、除尘、谢年、吃年夜饭、拜岁等等,构成了富有台州特色的年岁文化。“廿四掸蓬壅,廿五送长工,廿六做馒头,廿七赶更楼,廿八斫担柴,廿九请老爷,三十日买豆芽菜,正月初一拜岁去……”[48]这一民谣叙述的正是临海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其它县市区民间,也都类似。但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的年岁习俗,亦在不断地创新演变。温岭石塘一带原闽南籍人家,在门口烧寿金纸、柏树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赚大钱”,俗称“跳龙灰” 。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岁。过年前,家家户户再忙也得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打扫干净以迎新春,俗称“掸蓬壅”。这一习俗源远流长,现今仍广泛流行于台州民间,但现在许多家庭“掸灰”的人却变成了保洁公司的清洁工。三十夜,全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吃上一顿一年到头最丰盛的晚饭——年夜饭,这也是千年不变的习俗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却把年夜饭的地点从家中移到了宾馆、饭店,享受更为惬意的新生活。天台木鱼宴、仙居四齿耙、椒江大暑船、临海七月半放水灯、温岭小人节的种种风俗故事,给我们勾勒的是一副有着浓厚的民间信仰的台州风情卷。当代生活日新月异,新的风俗在不断滋生的同时,许多旧的风俗正面临着失去的威胁。传承的民俗风情,一方面有些风俗故事或是表达了对历史风云人物的纪念,或是寄托着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记忆,或是书写着人们美好善良的愿望,人们不愿去忘却;另一方面,风俗故事易于传播讲述的特性,优美感人的特点,也让更多的人乐于传说、乐于谛听,从而代代相传。青山巍峨,涛声依旧,多少风流都已消逝。今天传承昨天、明天又将取代今天,生活就这样生生不息传递下去,而歌谣飘荡,声声流淌,撩拨着每一代台州人的热情。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台州繁华的背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风情,古朴的民情,也表现了台州人崇祖、尊祖的伦理道德观,在崇祖、尊祖这一观念下,台州的凝聚力得以强化,在这黄金海岸线上蓬勃发展!注释:[1]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3[2]济公网(民俗风情网)台州风情编辑雪达云http://www.ti1890.com/fengqing/610125640833.2010.5.7[3]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45[4][5]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6]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6[7]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2[8]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8[9]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社,1991.12.455-456[10]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5[11]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0[12]清特通阿修项士元纂.东湖志东湖新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82 [13]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38[14]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47[15]浙江政协.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2[16]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7[17]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4[18]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0[19]《府城风情之竹枝不尽》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20]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2[21]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4[22]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154[23]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246[24]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245[25]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3[26][27][28][29]《府城风情之竹枝不尽》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30]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34[31]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427[32]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427[33]《府城风情之竹枝不尽》http://www.37978.com/index.php/huati/view/id-86663.2010.7.3[34]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61[35]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58[36]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54[37]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57[38]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67[39][40][41][42][43][44][45]叶泽诚.临海节俗竹枝词.宁波: 宁波出版社1998.11.28—30[46]台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台州地区歌谣谚语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2.28[47]叶泽诚.临海节俗竹枝词.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11.29[48]叶泽诚.临海节俗竹枝词.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11.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