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价值

阳明心学的价值

ID:46615195

大小:71.3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6

阳明心学的价值_第1页
阳明心学的价值_第2页
阳明心学的价值_第3页
阳明心学的价值_第4页
阳明心学的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阳明心学的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阳明心学的价值:知行合一(谨以此文献给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人)思维闪电 2018-05-1319:14:06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系统学习心学理论时,看到“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第一感受便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些说法不能说错,但是一定没有体现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精髓。如果仅仅是“实践出真知”的话,宋代的陆游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实上,“知”并不仅仅是指理论,“行”也不仅仅是指实践。因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它本身并不是实践;实践虽然来自理论,但它本身也不是理论。所以,当我们把“知、行

2、”理解成“理论、实践”的时候,其实已经把“知、行”当成了两种不同的东西。那知行是什么,先卖个关子。一.格物致知要弄清“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就必须回到儒家经典《大学》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组概念。其中“正诚格致”是指工夫手段,“心意知物”则是工夫对象。宋明时期理学大行其道,为了能“格(探究)物(事物)致(获得)知(知识)”,从外界事事物物中找到一个天理,找到这个外在的天理(知),然后形成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再去践行(行)。结果就是“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知行决裂。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知从外界而来,并行成强制性

3、的道德规范;而不是由心而生,必然不为人心所认同,也就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去行(践行)。下面我们来看看阳明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意之所着为物《传习录》上,第78条)。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王阳明《大学古本傍释》)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本体是“良知”(内在的道德标准),当心感应到“事物”(客观存在、被感应到一切对象)时,良知就会

4、对事物产生评判,评判的结果就是“意”(意识、意念、念头),注意,如果良知被私欲遮蔽,那么也就产生不了正确的“意”(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意识发挥它的能动性指导行动时,善意就会善行,恶意就会恶行。可见“诚意”(循天理,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按良知去行事)的重要性。这里最难理解的就是良知(注意:朱熹认为知是知识,王阳明认为知是良知,最大的区别是,知识是外在的,良知是内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良知呢?“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所以在孟子看来,这里的良知良能是指上天赋予人的道德标准。人

5、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天理之照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上》)“你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继承孟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将“良知”升华为“心之本体”,与生俱来具有判别一切是非善恶的能力,所以良知就是道德本能,这种本能决定它既能进行道德感知,又能进行道德判断。(这里的善是

6、适度、中庸的意思。中就是所作所为恰如其分不走极端,庸就是所用之道平平常常而不唱高调。中庸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怎么合适怎么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恶则是过和不及,被私欲蒙蔽的结果。)分析清楚了什么是良知,我们也就理解了,在王阳明眼里的“格物致知”。“格”是端正或者纠正(前文引用王阳明的话“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物”就是对待事物的念头(意之所着为物)。通俗的说,我们意识到一件事物时,就一定存一种念头。念头好,就要维持;念头不好,马上纠正。格物就是在每件事上端正念头。保持这种好的意识就能达到、恢复做为

7、意念本体的良知,所以“致”就是达到、恢复,“知”就是良知、至善。合起来解释就是:靠良知的指引在每件事上端正自己的念头,从而实现、光复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这是个正循环,所以“格物致知”又可以称作“致知格物”。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良知”。实际上,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就是一件事,因为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你去做事时,事就在你心里,还是在心中光复良知。二.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是有其针对性的,针对的就是宋理学对待“格物致知”根本性的错误:“知先行后”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知而

8、不行”错误现象。结果是那些心理不一,内外不一,知行不一的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满嘴仁义道德心理想得却是男盗女娼,这就是王阳明口中的衣冠禽兽。要命的是,他们自己还不认为自己是衣冠禽兽。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正好是针对“先知后行”“知而不行”“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现象所施加的一剂猛药。由此可见对“格物致知”的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