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

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

ID:46646960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_第1页
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_第2页
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症33例【摘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治疗失眠临床疗。方法:选用参松养心胶囊加针刺按摩辩证配合施治失眠,结果有效率94%。【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针刺按摩;阴虚火旺型失眠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其临床表现为难于入睡,甚至彻夜不眠;或睡后易醒,醒后难于入眠,或似睡似醒,醒后仍感I木I乏。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给不少病人的身心带来困扰,也使人的心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长时期的失眠对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带來不利的影响。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屮常见的一种病

2、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屮医古籍屮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止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1]。笔者根据近儿年治疗此类病例,在此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做一些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3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4岁,病

3、史13个月一一7.5年,平均3.5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以失眠、多梦、健忘、舌红无苔、脉象细数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例伴冇心烦不寐,入睡怵I难,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不安,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夜间尿多,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症。1.2治疗方法均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治。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口3次,每次4粒,两丿制为一个疗程,加以配合针刺按摩两周。治疗结果痊愈21例(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英中经1疗程治愈者11例,2疗程治愈者7例,3疗程治愈者5例,平均1.4疗程,好转8例,主要症状好转或明显减轻,伴随症状部分改善或消失,无效2例(所有症状无变化或部分症状减轻但不

4、巩固),均治疗1疗程。1・3典型案例分析:李某某,男,57岁。2010年5月16口初诊。主诉:患者于2008年8月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腿酸软无力,经服西药可暂缓症状。近两年来症状加重,且伴冇心悸怔忡,遗精,记忆力减退。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现症:面黄无华,精神不振,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此属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火性炎上,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心肾不交,精关不固,故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故用之参松养心胶囊配合针刺按摩,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该病人

5、用上法治疗一个疗程,诸症减轻,后乂治疗一个疗程,诸症消失,经多次随访疗效巩固。2讨论睡眠是人生命的基木需要,充足的睡眠可使人消除疲劳,促进恢复体力。失眠症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给不少病人的身心带來困扰。治疗一是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因而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法,由此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2]。心神守舍,则不寐可愈。二是安神定志

6、为其基本治法不寐的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补脑安神等不同治法。三是加强精神疗法情志不舒或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药物所难以达到的疗效。针対上述病机特点,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清心安神为原则。参松养心胶囊主要成份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廿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参松养心胶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益气养阴以治其本,方中人参补益心气,麦冬养阴清心,五味

7、子敛气生津,三者全用以达益气养阴复脉动之功效。又配伍清心安神的黄连和重镇安神的龙骨,共奏益气养阴、清心安神之功效。以针灸方法安眠古代即有记载,针灸治疗失眠的机理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唾眠的目的,加以配合针刺按摩,疗效更佳。参考文献:[1]吴以岭主编络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