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

ID:46648409

大小:7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_第1页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_第2页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_第3页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_第4页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方式腰椎融合术临床上目前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随着这一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学者发现接受了此类手术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区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2]。通过大量的临床总结及试验研究发现,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很难避免。而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内固定材料的更新,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内固定器械,从而降低ASD的发生率,成了脊柱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短期疗效较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

2、2012年12月诊疗并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固定节段为L4〜5或L5〜S1)的患者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3〜71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完整,包括病史、查体、X线及MRI检查等;手术方式均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椎间或后外侧融合术,内I定器械均为钛合金材料;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脏、肾脏等系统疾病,术前及随访资料不完整,未行融合内固定术、行多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及内固定取出的患者。患者中腰椎滑脱14例,腰椎间盘突出22例,腰椎管狭窄7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6例。融合方式:椎间融合29例,后外侧融合20例;根据融合节段分为两组:其

3、中L4〜5节段21例为A组,L5〜S1节段28例为B组。按螺钉角度的大小将患者重新分成两组,螺钉角W10。列为C组,螺钉角〉10。列为D组,其中C组37例,D组12例。1.2椎间隙、螺钉角度测量及观察指标(1)收集患者术后即时及术后1、2年所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隙高度,为尽量减少测量误差,采用相对椎间隙高度表示,即椎间隙的高度等于椎间隙的前、中、后高度之和与下位椎体纵径的比值[3]。(2)螺钉角:测量患者术后侧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中点和后缘高度中点的连线(中位线)与椎弓根钉的夹角[4]。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J0A评分o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

4、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比较釆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术后临近椎间隙术后1年、2年与术后即时高度及高度变化比较A组融合区上方L3〜4椎间隙及下方L5〜S1椎间隙高度及高度变化术后1年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术后2年所测与术后即时所测相比降幅明显(P〈0.05),但比较L3〜4及下方L5〜S1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融合区上方L4〜5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及高度变化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5、05),而术后2年所测与术后即时所测相比降幅明显(P<0.05),详见表1。2.2C组与D组固定融合区上方临近椎间隙术后1年、2年与术后即时高度及高度变化比较C组与D组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所测与术后即时相比下降明显(P<0.05);但比较两组固定融合区上方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详见表2。2・3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JOA评分进行比较患者末次随访J0A评分明显高于术后J0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详见表3。3讨论腰椎融合术作为临床上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在稳定脊柱结构功能、降低髓腔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显著。邻近节段退变(ASD)作为腰椎融合术后远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椎间隙变窄及椎间盘突出等。ASD可分为无症状与有症状两种类型,其中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不仅延缓了手术恢复,降低治疗效果,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报道称,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层次ASD发生率为5.2%〜100%[5]。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机械应力增大,会使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所受负荷增加,从而引起ASD[5-7]O楚野等[8]表明,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患者椎间

7、盘中蛋白聚糖和水的含量相应的降低,最终导致了腰椎间盘稳定性下降,提高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也有学者认为,腰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后方棘间韧带和上关节突关节的破坏,固定区域的硬度增加、旋转中心的改变也导致了ASD的发生[9]。有学者还发现,相比较前方及后外侧融合方式,后路融合会进步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负荷[10]。Chen等[11]通过研究发现,融合部位上邻近节段所受应力明显大于下邻近节段,这也导致了上邻近节段的退变率明显大于下邻近节段。但Yasu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