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

ID:46658566

大小:7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6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_第1页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_第2页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_第3页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_第4页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摘要:刑事诉讼翻译是将语言转化为刑事证据的关键环节,诉讼文本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证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刑事法律语言门成体系,有其鲜明的句法特点,深谙这些句法特点,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从容自信地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而精准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保障刑事案件证据的可采性。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律文本句法;翻译策略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语言是法律的载体,法律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所有的应用文体,以法律和语言的结合最为紧密,其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也最为广泛。法律语言,无论是屮文还是英文,都自成体系,在词汇、句法

2、、篇章结构上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鲜明特点,而这其中乂以刑事法律语言的翻译最能体现诉讼英语的特征。“所有的翻译都是一种解释,某种程度上这是事实”。①刑事诉讼中的翻译绝非仅仅是对语言种类进行的单纯转换活动,而是将某种语言转化为刑事证据的关键环节,诉讼文本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证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最终影响预防和指控犯罪的效果。当前诉讼翻译制度尚存聘请程序随意、翻译操作过程混乱等诸多不足,且当前通晓法律的翻译人员寥若晨星,诉讼翻译专业化水平较为低下,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度不高或难辨真伪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刑事案件的质量,甚至可能导致错案

3、的发生。②本文就以刑事法律文本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句法特点的分析,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対人对口有所启发,对涉外刑事案件的办理有所裨益。一、陈述句为基木句型及其翻译中情态词的选择从句式句类选择上看,汉语法律文本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祈使句和陈述句,而绝不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陈述句式又以在刑事法律中的使用最为显著,从而构成了刑事法律语言的基本句型。用陈述句表述法律规范清晰明了,同时不掺杂个人情感意志,给人印象客观公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Deathsentencesshallbesubject

4、toapprovalbytheSupremePeople'sCourt.)③在法律语言的翻译实践中,单就句型句类而言,陈述句并无翻译上的困难,需要分析的倒是陈述句式屮常见的情态词的翻译。刑事法律文本屮出现的情态词有“应当”(有时省略,如上述例句)“不得”“不”“不能”“可以”。其中“应当”所在条款属义务性规范,用以规定法律主体必须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对它的翻译一般用shall,以与第三人称连用,表示命令、义务、职责等,如《刑法》第五十二条“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Theamountofanyfineimposed

5、shallbedeterminedaccordingtothecircumstancesofthecrime);"不得"“不”“不能”所在条款为禁止性规范,是规定法律主体不得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对它的翻译常用shallnot>maynot或者no…shall,如《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Thedeathpenaltyshallnotbeimposedonpersonswhohavenotreachedtheageof18atthetimethecrimecommittedor

6、onwomenwhoarepregnantatthetimeoftrial),又如《刑法》第七十九条“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nopunishmentshallbecommutedwithoutgoingthroughlegalprocedure);KJP2]“可以”所在条款为授权性规范,即授予法律主体可以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対它的翻译一般用may,如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Duringatrial,thedefendantmayref

7、usetohavehisdefendercontinuetodefendhimandmayentrusthisdefensetoanotherdefender・)KJP3二、汉语无主语句现象与翻译中的“增”、“调”方法汉语属意合性语言,其词句间的衔接过渡等依靠词句间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即可实现,并不苛求形式层面的公正严谨,因而汉语语言简洁浓缩,多有省略替代现象,同时国人重直觉和主观表达的思维特点也使汉语中主动语态的使用最为频繁。相应地,这一现象体现在立法语言中就是无主语句的频繁使用,如《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

8、以财物,没冇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又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此两句中“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及“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这两个行为的施事主语出现缺位,但这种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