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ID:46753809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_第1页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_第2页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_第3页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新课程标准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下面我只就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的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來获取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如何开展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一、首先教师耍转变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的观念以前上实验课时,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设备准备稳妥,学生们则安静地坐在实验台旁,听老师讲解今天的实验课怎样做。教师从实验原理讲起,一直讲到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再给学生示范一遍,才让学生动

2、手做。这种实验课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熟练与运用,为了验证知识而进行实验。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形式。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心中要有新课标意识,改变实验教学的观念,从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较好地掌握探究性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探究性教学的质量,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价值,才能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创新源于科学

3、问题,科学问题始于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观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再现有关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屮发现问题。例如,鸟类这•课主要从“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牛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动脑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三、讣学生大胆假设和

4、猜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一位伟人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既是学生在科学创新问题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测性的思考。又是制定创新计划、设计创新方案的前提和根据。猜想对青少年来说最宝贵的,猜想过程是学牛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它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迸发并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轻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授“两栖动物”时,由于两栖动物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所以其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怎么知道两栖动物一一代表动物青蛙皮肤就有辅助呼吸作用呢?教材屮又没冇设此实验验证,为

5、了解除学生的质疑,我通过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解释方案,最后我们通过“测算气休的变化验证青蛙的皮肽有呼吸作用”。这种想法真是太有新意了。学生先提出假设,青蛙的皮肽能进行呼吸作用,那么青蛙的呼吸作用应包括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在单位时间内C02的释放量应比只有肺呼吸时多。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密闭容器内屮的C02,就会导致容器内的气压下降,所以密闭容器中用肺和皮肤同时呼吸的青蛙比只用肺呼吸的青蛙气压下降的幅度大。他取了三个同等的无底玻璃瓶放在平板玻璃板上,将三只青蛙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入瓶内,再将平底用凡士林密封。

6、瓶口插有带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将玻璃管的另一端放入有清水的烧杯中,记录玻璃管的刻度,6小时后再记录玻璃管内的液面刻度。实验后取出青蛙饲养几天,恢复青蛙的活力。将三只青蛙全身涂满凡士林,放入对应的装置内,记录6小时内玻璃管内的液面刻度。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比较试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各实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自己实验验证了假设,非常高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帮助。教师不耍过早地加以肯定和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通过这种猜想、释疑的试验活

7、动,学生将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并培养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四、通过试验让学生自己认真分析,得岀结论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运用比较进行分析,使学生从平常现象屮发现平常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此外,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在进行多项实验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验设想不一致,这时教师不要一概否认,而应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取材、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排除干扰因素,重新进行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总

8、之,希望更多的教师都能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