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ID:46778466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_第1页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_第2页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_第3页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即译文不能强求文字表面语义的对应,而应注重实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本文对奈达的对等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希望对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关键词:英汉翻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一、引言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先生就曾经提出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其中的“信”和“达”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对等传递。在奈达的理论中,“对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屮,奈达认为最重要的是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则是次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之间在词法和

2、句法上固有的差异,使得“对等”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勉强追求形式上所谓对等的话,源语的文化意义很可能就会被僵硬的形式所掩盖,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无法在H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二、动态对等原则的内涵意义对等不是对形式对等的否定。动态对等原则并不意味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被忽略。以诗歌翻译为例,诗歌通常都比较注重形式,英译文内容难免受到形式的限制,所以很多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往往为了内容而放弃或突破某些形式的限制。比如把抒情诗歌翻译成抒情散文的形式,虽然内容无缺,但是译文就没有了原文的情感和风味。因此,在诗歌翻译屮经常运用“注脚翻译”的方式,尽量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3、,辅助以注脚,帮助读者认同原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源语的文化风俗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山此来说,任何一个翻译理论都不是万金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和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与“形式对等”相比,“动态对等”更强调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摆在首要位置,力求译文和原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取得类似的表达效果,而往往不拘泥于原文本身的表层文字信息。比如在美国电影《长大后》中,有一句台词uYouthinkherepresentsHulkHogan?”有译者用注脚翻译的方法把译文处理成“你觉得他能代表胡克?霍根(美国八九十年代摔跤偶像)吗?”这样翻译虽然

4、符合源语语义,但是却很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观众并不了解美国的摔跤运动,更少有人了解胡克?霍根。如果应用“动态对等”原则,不去追求原文表层的词汇对等,而是注重译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效果的话,把此句翻译成“你觉得他能代表李小龙吗?”则能更符合说话人调侃和鄙视对方的意图,也同时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原文的信息,从台词中得到与美国观众类似的体验。又比如,菲利斯在翻译圣经新约现代译本时把uGreetoneanotherwithaholykiss”翻译成“giveoneanotheraheartyhandshakeallaround”,也是在翻译中追求信息等效传递的例子。动态对等原则要

5、求译者要根据接受者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有些学术论文中,有些作者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就可能读起来比较粗俗,但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并没冇任何问题,问题是出在日标语身上,这时就要求译者进行适当的改变其至删减。山于文化的固有差异,有些时候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等效效果。比如说,在电影《杰克和吉尔》中,一位女演员和一位男演员有如下两句对白:—“Youaresick・"—"Youaresweetie.”其中笫一句翻译为“你有病”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第二句如果按照原意翻译为“你是爱人”则失去了在源语语境中幽默、工整的表达效果。所以,有的译者把这两句对白翻译成:

6、—"你冇病啊。”—“你有药啊从表面看跟原文仿佛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在实际中取得跟源语语境类似的表达效果。像这样用中国社会当前的流行幽默语翻译这两句对白,既在信息表达上忠实于源语语境和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同时也保持了语言整体流畅、自然的效果,屮国观众在接受和理解上也全无障碍。三、结语总而言Z,翻译理论博大精深,译者在实践中绝对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在进行媒体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接受者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对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同时做到让译文“原汁原味”。参考文献:[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刘汉云,王晓元•文本类型

7、与翻译方法[J]・华北丁业学院学报,2004,(04)・[3]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05)・[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