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后习题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

ID:46811425

大小:70.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_第1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_第2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_第3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_第4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三语文人教实验版《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阅读文章,填空。(1)孟子用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通___________4.“得

3、道者多助”中的“道”应是()A.水流通行的途径B.王道;仁政C.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D.用语言表示5.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天下顺之”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A.太医以王命聚之。B.登轼而望之。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愿陛下亲之信之。6.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A.B.C.D.6F.7.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1)多助之

4、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10.译句:(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如果君主做到了“得道”,将会有什么好

5、处?(最好用原文)1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4)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3.第四段的排比句是______________14.“得道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15.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

6、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18.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619.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简述理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7、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人恒过,然后能改。()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⑤舜发于畎亩之中()()⑥管夷吾举于士()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征于色()⑩出则无敌国外患()2.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原句。3.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本文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有何共同点?用来证明什么道理?5.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

8、法?作用是什么?6.第二段的第一句在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是: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中的“是人”指什么样的人,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8.作者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这是针对说的。意思是: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一点。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三)课外文言文段阅读: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