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ID:468451

大小:33.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6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商管理宁波航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1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绩效理论发展回顾时期或年代主要创始人主要理论贡献1903年杜邦公司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DonaldsonBrown)建立了杜邦公式,即投资报酬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并发明了“杜邦系统图”,将投资报酬率法发展成为一个评价各个部门业绩的手段,并用于预测和控制各个分部的经营活动。1954年德鲁克(PeterDrucker)提出目标理法(MBO)。第一个结合个人与公司目标的评估方法。1979年卡罗尔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维结构,并进一步区分为

2、“利益相关者管理”和“社会事务参与”。从企业的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用歧视等三个方面建立了三维立体评价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企业社会敏感性的定义,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1982年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JeffreySonnenfeld)提出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1985年沃提克和寇克兰(Wartick,Cochran)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1986年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Rappaport)提出了评价股东价值公式,即股东价值等于公

3、司价值减去公司债务。这一思想促进了股东财富、公司价值和价值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评价企业绩效的新方法的研究。1991年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戴维·P·诺顿((DavidP”Norton)通过对12家在业绩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方法,这是对企业业绩评价实践的提炼和升华。1995年普瑞斯顿(Preston

4、)澄清了“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这一系列术语的内涵。1997年普瑞斯顿认为企业社会绩效应按照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计划、政策制订、执行实施。1999年中国企业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评价主体的范围,应该引入顾客对企业的评价,或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对企业的评价。2002年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认为国内企业综合评价还停留在财务综合评价阶段,所以在评价的内容上偏重于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忽视了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他们总结借鉴国外较

5、有代表性的几种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2绩效管理研究与学术界丰富的理论研究形成对比,企业界更大的需求是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与此相关的实际可用的评价与管理方法。目前国内研究比较偏重干介绍与引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工具、建立绩效评价模型,以及优化相关的评价体系,多数是从理论上对一般(泛化)的企业进行评价;面向特定企业的针对性研究并不多;而国际学术界已经更多地从理论探讨转向对企业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直接应对企业界对学术界提出的现实需求。大体来说,目前有关

6、企业绩效的研究具有3个方向,可以总结为三个视角、三个定位以及三个层次。这三个方向的研究相互渗透、相互关联。2.1三个视角对于企业绩效研究存在两个基本视角,即以企业为参照的内外部视角,或称经营者视角和所有者视角;另外,部分研究在宏观方面,从产业与区域政策视角,立足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区域和行业的整体状况进行关注与引导,并不直接深人特定企业进行评价。企业的所有者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和发展前景,而经营者则更加关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所有者视角多数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并以此为出发点

7、对经营者的行为和业绩进行测评;而经营者视角则关注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更加强调对生产活动的有效指导。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偏重于外部整体评价,而对内部绩效指导的研究相对较少。所有者外部视角的研究包括:企业集团的绩效评价,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经营者、设备和信息系统等资源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所有者-经营者关系的相关激励理论等。该角度及其对应评价体系的不足在于:在指标体系化,偏重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企业效绩的全貌,全面性差;在理论层次上,缺乏成熟理论体系支撑,对企业效绩的评价侧重事后定量分析,预

8、警性差;在实践层次上,行业分析和实证分析不足,针对性差;在考核者主体上,不够明确,绩效评价的结果难以获得经营者的认可,权威性差。而对于现实企业管理者比较关注的经营者内部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典型研究包括企业内部绩效评价、运作绩效评价、卓越品质管理,以及全面绩效管理等。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而且往往是对一般企业进行论述,对差异性很大的企业实践缺乏指导性,至今也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或解决方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