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

ID:46869260

大小:3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_第1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_第2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_第3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_第4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规范化孙蓉!,",刘国卿!(!中国药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南京"!###$;"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摘要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门中药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学,它排除了传统中药体外验中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的干扰,又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作用结果,在中药药理的实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本文探讨了中药血清药理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技术规范化。关键词血清药理学;神经药理;亨廷顿病;帕金森病;阿尔茨

2、海默病神经系统疾病是包括以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大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亨廷顿病(’(*+,学习参考.....-*./+01201,’3、帕金森病(4256+0.’0/+01201,43、老年痴呆等。亨廷顿病是以新纹状体损害为主的锥体外系病,其病理变化包括尾壳核神经细胞的变性,细胞数量可降至原来的!#7,并伴侧脑室的扩大;随着病情发展,进一步累及皮层神经元,脑重量的减轻可达8#7。帕金森病是原发于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锥体外系变性病。病理特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尤其是黑质致密带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阿尔茨海默病(9:;<1+=15/+01201,93人出

3、现显著的大脑颞叶和额叶萎缩,并可见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的大量丢失。患者脑重可下降8#7!,4>?扫描可见侧脑室明显扩大及脑沟增大。93患者脑内各区域神经元丢失的程度并不一致,其中胆碱能神经元的标记物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这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有关。93患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老年斑的形成以及神经原纤维缠结(@1(5.-A+B5+::25C*2-,:1,@?D。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中药药理学方法是在以前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

4、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作用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用材料少等。而且有其更适合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研究的独特之处。因为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经过体外的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再经口服以后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是药物本身物质发挥作用,有的是经过肝脏代谢的产物发挥作用,有的是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发挥作用。因此,以中药的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效应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确切的。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可见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有如下优点:采用含药血清培养细胞可以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物学效应,便于

5、从微观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利于用现代生命科学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实质,便于观察和追踪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排除体外干扰因素影响,较清楚地认识药物活性成分和活性部位,为药物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因而特别适用于中药及复方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学习参考.....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现状[8]动物选择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动物的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供载体,还避免了由血清引起的多种干扰作用,一般应首选

6、家兔和大鼠。灌胃次数与时间有E!!#/法(!次//,连用E!!#/、8次给药法(连续给药8次,第!、"次间隔"#<,第"、8次间隔&<、"次给药法(第!次给药后"<,再以相同剂量重复!次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严格地说,应该根据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E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E!!#/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应另当别论。给药剂量在实验中,由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因而达不到在体内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

7、对此种情况,李仪奎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学习参考.....&F中药药理与临床"##%;"!("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倍量为宜。含药血清的采集大鼠一般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此时的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天后,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功能状态血清。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能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含药血清的灭活含药血清是否需要灭活,许多学者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