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

ID:47436444

大小:20.4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3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_第1页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_第2页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_第3页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_第4页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电子图书动态版权保护技术  -1-    促进电子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对电子图书馆建设引起的诸多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重新定义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合法性,在图书馆与权利人之间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电子图书馆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纷纷制定和实施电子图书馆计划。电子图书馆在强化、拓展、提高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功能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使权利人与图书馆的矛盾日渐突出和尖锐化。版权人与出版商公开指责图书馆滥用权利,认为图书馆沿用某些传统的作品利用方法,严重

2、损害他们的利益,要求从法律上更严格地规范图书馆行为。比如美国出版者协会的CatolRisher说:“数字浏览不同于图书馆的逐页翻阅如从前使用印刷品那样使用电子版作品是一个危险的概念,非授权的数字化外借将毁灭出版者”。图书馆认为,过份保护商业利益,势必造成信息垄断和有钱才能使用信息的局面,会剥夺读者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美国图书馆协会的AdamEisgrow忧虑地说:“我们担心学校和图书馆将不能利用计算机为读者提供全部的潜在资源”。199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版权法和知识产权原则声明,要求保留原版权法中涉及图书

3、馆合理使用的条文。1995年9月美国政府公布《知识产权和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最后报告》,建议针对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修改版权法。1997年美国参议员艾施克洛夫提出数字化版权法提案,旨在补充现行版权法。提案强调,图书馆对基于读者服务目的违反版权法的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该领域法律所做的任何变动必须充分考虑图书馆独特的性质和使命。  欧共体《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邻接权》指出:“在担负文化教育功能的结构里,如图书馆和大学,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作品与信息得到最广泛传播,应当协调统一文化教育功能及对权利人的法律保护”,即

4、要求在图书馆和权利人之间创造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转变时,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定义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活动的合法性。  1计算机显示器显示作品信息的合法性  复制权是版权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版权人用复制方式使用作品及许可他人以复制方式使用作品来获得报酬的权利。数字技术不但没有削弱版权人的复制权,反而使复制权得到强化。如果是采取纸张打字、软盘套录等“硬性拷贝”方式把网上作品下载与印出。  -2-  会被各国法律视为复制。但是,如果输出不是物化成能够看见的复制件,仅是在作品与计算机相联结的显

5、示器上显示作品,那么该行为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复制,确切地讲是否为“暂时复制”?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图书馆非常重要,因为数字信息浏览是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最常用的服务方法。  “暂时复制”是指版权材料进入了计算机随机存储器RAM中,没有固定于任何有形媒体。对数字信息浏览是否为“暂时复制”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的《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组《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认为,有版权材料一旦进入计算机内存就是对该材料的复制,在内存中储存作品,是能借助机器或装置浏览、复制、传播作品的前提。欧共体绿皮

6、书与此观点相反,认为通过显示器暂时显示作品,没有形成永久的拷贝不属于复制范畴。但是欧共体《软件法律保护指令》却规定了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对作品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任何形式的永久的或暂时的复制专有权,包括显示软件程序的权利。有学者认为,个人在家庭中浏览信息不算复制,在公共场所浏览信息,则算复制,可是对于电子图书馆,读者本来就能利用网络终端在家里的计算机显示器上阅读图书馆的电子资料。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1款列举的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复制方式都属于“长久复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7、第三条5款的规定虽然是“数字化复制”,但其限定条件是“有形物体”,因此也属“长久复制”。可以认为,我国版权法及其相关条例规定的复制权不包括“暂时复制”。按现行版权法精神,“暂时复制”在我国不适用于网络传输,图书馆在向读者提供服务时,若只在显示器上显示作品,没有形成永久性拷贝,就不是复制,不构成侵权。  2传统馆藏的数字化和上网传输的合法性  电子图书馆不再是孤立分散的物理存在,而是相互联合、协作、整体化的,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体系。电子图书馆不仅能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还可以把本馆馆藏上网传播,被更

8、广泛地利用。传统作品上网传播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二进制的数字化状态,那么,把作品数字化以及在网上传输作品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行的行为,还是属于版权人的专有权利?数字化行为和网上传输行为是否应该受到版权人专有权的控制呢?  依照版权法理论,版权人的财产权和利用作品方式是相对应的。作品数字化的实质是增加了利用作品的方式,甚至是数字技术环境中利用作品的唯一方式和必要条件,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从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