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ID:47475701

大小:2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1-11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_第1页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_第2页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_第3页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_第4页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启发”一词源于

2、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他的那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放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一、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长期

4、为人们所尊敬的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它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其实,苏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主张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

5、影响很大,无论在西方哲学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做是启发式教学的渊源,就比如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

6、的学习方法。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相似之处1、均采用问答的方法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被他的弟子颜回这么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如《尧日》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何为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

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如《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苏:我很惭愧地告诉你我对美德什么也不知道⋯⋯你以为我能够吗?美:确实不能够⋯⋯苏:凭神的名义,美诺,请你告诉我美德是什么?⋯⋯苏:美诺告诉我什么是它们彼此没有区别而全部一样的性质,你能回答我吗?美:我开始有点明白了”。2、均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思想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