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47609484

大小:1.73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01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会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1.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反映了当时的秦国商鞅变法贯彻力度很大,故A正确;材料

2、信息并不能说明商鞅变法违背民意,故B排除;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并不能体现变法阻力重重,故C排除;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并不是最终失败,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贯彻力度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君相矛盾,尚不突出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16D.皇权至上

3、,大权独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皇权至上,大权独揽。故答案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与皇权至上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3.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

4、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势力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可知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说明所有的贵族都失去了管理人民和得到封地的权力,由此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属于郡县制推行的根本目的,A选项排除。打击贵族势力与推行分封制无关,B选项排除。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5、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郡县制的准确把握。郡县制的出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16“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

6、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5.《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日:“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日:“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传统受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反映了大理正张近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故A正确;宋代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司法事务不可能独立于皇权之外,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理学对司法官判案的影响,故C排除;材料也无

7、法说明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166.“司”本是唐代六部下属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宋代三司的设置A.只是为了分割宰相财政权力B.使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C.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

8、构”可知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故选B。三司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A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