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

ID:47656724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_第1页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_第2页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_第3页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_第4页
资源描述:

《“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大学临床医学论文设计,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关键词】异病同治;,,,针灸;,,,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肌痉挛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肌痉挛三病虽表现各不相同,但其总病机不外廿失和降,气机不畅。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关键词:异病同治;针灸;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

2、肌痉挛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机相同,即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也就是说,异病可以同治主要是因为不同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在临床实践屮,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自从事中医工作以来,跟随家父邵经明教授,始终牢记辨证论治的思想,处方用穴总离不开辨证论治,临床上从不拘泥丁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是着眼

3、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现将运用“异病同治”原则,取中皖、内关、足三里为主治疗临床案例,简介如下:1浅表性胃炎女,38岁。胃皖部间断隐痛近6年,加重1周,于1996-04-21初诊。患者近6年来上腹部无规律阵发性疼痛,程度较轻,未弓I起重视。但症状渐渐加重,常因饮食失宜或劳累而诱发,冬季发作较频,且伴纳差便滴。半年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服用吗丁咻、胃复安、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等药,病情虽有所改善,但终不能治愈。本次发病因工作较忙,加之进食寒凉,胃皖部疼痛较甚,服用上

4、药无效,故前來我院就诊。查:其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四肢欠温,上腹部轻度压痛,喜暖,舌淡胖、边见齿日J,脉沉细。证属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气不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取屮胶、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并配合艾条温和灸。一诊后患者即感胃腕部舒适,疼痛有所改善。1次/d,治疗5次后,胃痛明显减轻,偶有隐痛,无明显畏寒,共针治10次,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继针10次。随访1年病情未有反复。按: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皖痛”“痞满”等范畴。它是上消化道系统的一种常

5、见病、多发病。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利L理尙未完全阐明,故目前治疗本病,首选胃肠运动促进剂,如吗丁咻、胃复安等,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症状因而得到控制或缓解。但长期使用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脾升胃降保持了中焦气机升降适度,纳运正常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脾胃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尤以胃气失和为其关键。不论是何因所致,都伴有气机不畅,脉络阻滞,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调理气机为其首法。治胃之方,功在于运

6、,运者行也,动也。六腑以通为用,调畅气机'则五脏得藏,阴阳气血平和'疾病得除°所以治胃,皆以行为旨。中皖为任脉穴,交于足阳明胃经,且居胃腑之上'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具有健脾胃、理气內L、调升降等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循行于胃心胸部,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配五行乃土屮之土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通络止痛等功。《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即说明足三里治肚腹病效佳。三穴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处方。该患者有多年的胃痛病史,久

7、病必虚,脾俞、胃俞乃脾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脾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候。脾俞、胃俞配入主穴更能发挥健脾益胃,理气止痛之效。又因遇寒凉易发,故配合艾灸以温阳益胃,散寒止痛。2神经性呕吐女,22岁。患者于1997-06-09初诊。反复呕吐半年余,半年前因与家人闹别扭,次日早餐后即感恶心不舒,随即食物全部吐出,经某医院门诊处理肌注异丙嗪、胃复安等药症状消失。但1周后,呕吐又现,再用上药效不明显,经省医院行胃镜及全身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患者主要表现为但吐不呕,每于

8、饭后呕吐几口,呕吐为胃内容物,旋即又可进食,无胃脫部不适及嘈杂吐酸。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改用中药。初服效果尙可,病情有所改善,但时间不长,病情反复,患者更是烦恼,呕吐亦更加频繁。就诊时视患者发育正常,形体较瘦,面无光泽,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滑。该崽者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呕吐,证属肝郁乘脾犯胃。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取中皖、内关、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太冲。诸穴针刺得气后,酌用补、泻,留针30min。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