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ID:47661594

大小:24.3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29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_第1页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_第2页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_第3页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_第4页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摘自《水生态学杂志》摘要: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人工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以及国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生物絮团技术;对虾;养殖;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对虾病毒性疾病大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对虾养殖产生了沉重打击并且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此后几年

2、间,人们反思过去的养殖理念,开始创新养殖模式和技术、引进培育优良对虾品种,从而使中国对虾养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赵法箴,2004)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也从1994年低谷时的6.39万t( 麦贤杰等,2009) 提高到2009年的133万t( 农业部渔业局,2010) ;然而,当前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仍然处于规模产量型阶段,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益带来的发展局限性和负面效应已经暴露出来。刘贤词等(2009) 曾对海南省高位池养殖的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2006年全海南省高位池养殖总面积约3733hm

3、2,废水排放总量约为1.95亿t,排放的COD为11.6 万t,氨氮为63.9t。高位池养殖万元产值废水和COD的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业行业。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和养殖户观念的改变,上述指标虽有所下降,但对虾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仍相当严重。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h倡导的生物絮团技术具有降低饲料消耗、减少养殖污水排放等特点,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之一(Stokstad,2010) 。本文从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生态功能及其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此项技术在

4、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1 生物絮团形成的条件、组成和影响因素1.1 形成条件  根据Rosenberry(2006) 对生物絮团形成条件的研究结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养殖池塘需具备以下条件:⑴过滤消毒设施。通过砂滤网过滤养殖用水,消除体积较大的有害生物,配备蓄水池对养殖用水进行沉淀、消毒后方引入养殖池塘;⑵池塘底部铺膜。铺膜池塘的优点在于虾池的水质不受底质影响,比较稳定,而且清理池底既方便又彻底,可减少池底污染和病害发生;⑶完备的充氧设施。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养殖池塘,水体中要保持足够的溶解氧;通过装置向

5、水体中充氧,一方面可以保持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以用于各种生物需求;另一方面在充氧的过程中可以使水体循环流动,让营养物质、浮游动植物和细菌达到动态平衡。1.2 组成要素  Chamberlain & Hopkins(1994) 在罗非鱼和对虾生长试验中指出,当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时,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和减少养殖水交换量均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个研究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絮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是借鉴城市污水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的原理,通过人为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的C/N 比,提高水环境中异养细菌

6、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生物所摄食,起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养殖生物成活率的作用。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是由细菌群落、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聚合物质相互絮凝而成的细菌团粒(Schryveretal,2008) 。1.3 影响因素  在生物絮团形成的过程中,溶解氧和合适的C/N比是需要给以高度重视的影响因素。随着池塘中外来有机碳源的增加,有机物质就会增多,此时以异养细菌为主的异养生物将利用有机物质,并

7、同时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在整个以生物絮团技术为基础的养殖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溶解氧。有资料表明,应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养殖,在对虾养殖池塘要配备15kW/hm2 功率的充氧装置供给氧气,而在集约化罗非鱼池塘则要配备75kW/hm2 的功率供给氧;大量供氧所消耗的电量也增加了养殖成本(Avnimelech,2004) 。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州,有的养殖户用纯氧导入池塘来提高溶氧量,这种方法在成本上可能会更低一点。  一般认为细菌细胞中的C/N 比约为5(Tupas& Koike,1990) ,但实际养殖池塘水体

8、中C/N 比要低于5,提高池塘水体中的C/N 比将有利于细菌自身的繁殖;一是向养殖池塘投入饲料的同时,添加投入有机碳源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糖蜜、细米糠和木薯粉等;二是使用低蛋白含量的饲料。试验表明,在养殖池水中投入碳水化合物或使用低蛋白质的饲料可有效提升水中的C/N 比,并且使池水中以自养性细菌为主的系统转变为异养性细菌为主的系统,同时可将异养细菌总数从104CFU/mL 提高到107CFU/mL(Berger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