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读课文

浅谈精读课文

ID:47900035

大小:1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精读课文_第1页
浅谈精读课文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精读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精读课文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蒋薇赞精读课的教学如果教师引领得当的话,我相信也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精读课文是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深入感知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内容深度也不一样,大部分精读课文可分四步进行教学,即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遇到教学内容相对浅显的课文时,不必安排“研读品读,深层体悟”这一步,可将其精神酌情贯彻在第二步之中。下面就具体探讨一下具有深层含义的文章的教学思路。这种文章的课堂教学应以充分预习为前提,在预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五读一搜集”:一读,读

2、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二读,扫清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三读,读顺课文(读得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四读,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五读,批画课后题。“一搜集”指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课外资料。第一步,精读课文,整体感知上课伊始,可酌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朗读或默读或浏览课文(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这一步也可放在课外,当然课上给一定时间效果会更好),要求是:(1)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然后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这两点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

3、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所谓“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阅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其要义,或者引导学生在读文过程中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等方法,认真揣摩课文的内涵。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

4、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研读品读,深层体悟。在苏教版选编的教材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精读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一一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一一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即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

5、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这一教学步骤的学法和教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事喻理”的课文,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第二类是“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于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6、,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深情。第三类是“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o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体会情感。第四步,熟读成诵,尝试运用。这一步的教学要求是,

7、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试验的结果表明:“尝试运用”对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确有作用。当然,以上是精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步骤,而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读好读懂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