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

ID:48199706

大小:8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1-15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_第1页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_第2页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_第3页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_第4页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二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二、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一、区别:物质分离:要求物质分开以后恢复原状。物质提纯:只要求将杂质除去,不要求恢复原状。二、方法:1、物理方法:①过滤:分离或除去不溶性和可溶性物质。如:粗盐提纯;二氧化锰和氯化钾。②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中含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硝酸钾(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钾)③蒸发溶剂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粗盐提纯。④蒸馏与分馏:针对于物质的沸点不同。如:乙醇和水。2、化学方法:①加热灼烧法:如:纯碱中含有小苏打;氧化铜中含有铜。②沉淀法:把把杂质转化为沉淀。如:氯化钠(氯化钙)——碳酸钠;稀盐酸

2、(稀硫酸)——氯化钡③气体法:把杂质转化为气体。如:氯化钾(碳酸钾)——稀盐酸④洗气吸收法: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氯化氢)——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⑤氧化还原法: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铜(氧化铜)——氢气或一氧化碳。三、原则:1、选择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2、不能带入新的杂质也不能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操作要简单、方便、安全、环保。1.稀盐酸中混有少量硫酸,为了除去硫酸,可加入适量A.铁屑B.硝酸银溶液C.氯化钡溶液D.硝酸钡溶液2.下列试管中附着的物质,能用括号中的物质除去的是( )A.盛石灰水

3、的试剂瓶壁附着白色固体(稀疏酸)B.氢气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壁上附着的红色固体(稀硫酸)C.试管附着不溶性碱(食盐水)D.试管附着锈迹(盐酸)3.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镁,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选用______种方法,常用试剂分别为(每种方法写一种试剂)。4.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某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CO32-B.面粉发酵生成有机酸,在做面食之前可以用纯碱去中和有机酸C.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2-D.

4、碳酸钙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5.用括号内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混有的碳酸钠(石灰水)B.硝酸铜溶液混有的硝酸银(铜粉)C.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D.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浓硫酸)6、除掉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应选用适量的试剂是A.稀硫酸B.硝酸银C.澄清石灰水D.稀盐酸7、分离NaCl、FeCl3和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H2O、AgNO3、HNO3B.H2O、NaOH、HNO3C.H2O、NaOH、HClD.H2O、KOH、HNO38、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

5、gSO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9、氮气混有少量氢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欲获得干燥纯净的氮气,可采取下列操作:①通过浓硫酸,②通过填充氧化铜的加热管,③通过氢氧化钠浓溶液,④通过浓盐酸。最好的组合顺序是  ( )A、①→②→③B、③→②→④C、③→②→①D、④→②→③10、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只需加入适量稀硫酸就能除去的是()NaCl(Na2

6、CO3)B.Fe(Cu)C.Na2CO3(CaCO3)D.HCl(BaCl2)11、分离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过滤法分离氧化铜和硫酸铜的混合物B.用结晶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C.用蒸馏法(依据物质沸点的不同)分离煤油和水的混合物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CO中的CO2,得纯净的CO12、按照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A.木炭粉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硫酸铜晶体C.氯化钡和硫酸钾D.二氧化锰和氯化钠13、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B.用点燃的方法

7、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C.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和Mg(OH)2]D.用BaCl2溶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得到纯净的KNO3溶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