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docx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docx

ID:48476799

大小:21.5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04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四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说课稿三峡高级中学李星各位专家、评委好。本次我说课的内容为历史人教版选修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册书中的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本课的课标要求为: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说教材。1.课程

2、定位:本课虽是选修内容,但涉及到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有互补之处,地位较重要。2.内容分析:本册书主要叙述了近代中西方民主与专制力量在思想、制度和政治领域激烈斗争的历史,本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则是近代中国民主力量在制度与政治领域斗争的集中表现。本课一共分为三个子目“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主要围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这条主线展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

3、性。其次,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对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史实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是对相关史实知晓较少,二是不能充分理解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进步性与艰巨性。再次,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课标要求、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特制订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袁世凯、张勋等专制势力复辟相关史实(——洪宪帝制、张勋复辟等),识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反对帝制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2)通过

4、阅读相关史料,理解袁世凯、张勋复辟出现的原因,总结归纳出革命派反对帝制复辟、维护共和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教材史实的梳理,明确专制统治与民主共和这两条线索,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史实的能力;(2)通过展示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点,理解袁世凯、张勋复辟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3)对于近代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以护国运动为例,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充分认识到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展开斗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然后,说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史实,难点——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艰巨性。第五,说教学方法。在教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本课重点使用“材料展示法”和“问题探究法”,通过一系列材料的展示,围绕几个问题加以探究。教法与学法的搭配使用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在学法上,

6、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与“辩论法”,通过教法的引导,让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在辩论的形式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思辨能力。第六,说教学过程。在新课导入环节,以孙中山与袁世凯对话的形式,引出专制势力与民主力量的斗争,点明课标内容,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情境;在梳理史实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并在黑板上展示成果,教师边点评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史实;在师生合作与辩论过程中,通过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并进行辩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在课堂小结部分,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与辩论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认识,老师通过结构

7、图进行总结。最后,通过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性问答题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查学生对于课标的完成度。第七,说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我主要立足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线索为载体,配合多媒体,经过教师的层层提问和全体学生的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略有遗憾,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表现未完全呈现出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