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

ID:49868955

大小:6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5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_第1页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_第2页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_第3页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_第4页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l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

2、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

3、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英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屮,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

4、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血。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

5、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口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1)职业倦怠量表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o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

6、BI-HumanServices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GeneralSurvey,MBT-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Measure,BM)o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除了最初基于大量临床个案开发的量表之外,有学者基于对工作与倦怠关系的研究开发量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Demerouti(2003)的Oldenburg枯竭问卷(OldenburgBurnoutInve

7、ntory,OLBT)和Shriom与Melamed(2003)的Shirom-Melamed枯竭量表(Shirom-MelamedBurnoutMeasure,SMBM)o(2)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索随着职业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倦怠的原因也渐渐清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倦怠的原因,将倦怠的产生归结于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就个人因素而言,人口统计学因素和人格因素是关注的焦点。Maslach在1982年研究了职业倦怠与年龄的关系,认为年轻人的倦怠水平高于三四十岁的同事,倦怠更多地会出现在职业生涯的早期;Weisberg和Sagie在1999年的研究也得出

8、了同样的结论,但他们强调要注意年龄、工作任期和工作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