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

ID:50110269

大小:1.24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3-0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五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古代的礼制与宗法一、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今“礼仪”概念的区别古: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今: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一)、礼仪的起源伴随着人的活动和原始宗教而产生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之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郭

2、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经”(二)、“五礼”的内容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1、吉礼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古代的祭天仪式(以周代“圜丘祀天”为例)斋戒、省视——鼓乐奏知——宰杀牺牲——燔燎、迎尸——献鲜血

3、、进五齐——饮酢、同舞——饮福、赐胙2、凶礼丧礼对天灾人祸表达哀吊的礼仪古代丧葬制度埋葬制度居丧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繁缛关于埋葬制度墓、茔——兆域——坟、冢对同类尸体的态度:从弃之原野到掩埋保护“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墓祭的普遍“又封又树”不同等级身份的象征关于丧服制度表示某种禁忌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春秋时期成型五服: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关于丧礼制度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4、,庶人曰死”。——《仪礼》丧礼的基本程序:(1)初终“属纩以俟绝气”“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2)复为死者招魂执衣呼魂(3)幠(hū)角柶楔齿、燕几缀足、敛衾盖尸、摆设酒食、帷帐隔离、易服布素(4)命赴发讣报丧、孤子哀子、显考显妣(5)吊唁致襚(suì)吊丧慰问、哭尸跪谢、赠送衣被(6)铭旌用竹竿挑起明旌,上书“某某之柩”(7)沐浴洁身栉发(8)饭含、袭、设冒放饭含、穿新衣、瑱(tiàn)塞耳、瞑目盖面、加冠屦、盖衾设冒、移尸堂中(9)设重、设燎(10)小殓穿寿衣、抚尸擗踊、衾被裹尸、绞布束尸、致襚致奠、拜

5、送答谢(11)大殓入棺仪式举哀代哭柩殡既殡(12)成服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13)朝夕哭、奠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14)筮宅、卜日(15)既夕哭下葬前两天的晚上,在殡所最后一次哭奠(16)迁柩下葬前一天启殡祖奠(17)发引致赗(fèng)致赙(fù)、诵读遣册、丧主领头、亲友执绋出殡(大出丧)(18)下葬下柩入圹、随葬加见、铺席加抗、筑土成坟(19)反哭奉重而归、升堂而哭(20)虞祭设置神主、设祭安之(21)卒哭百日设祭止哭佛教流行后民间做七(22)祔(fù)卒哭后次日,迁神主至祖庙合祭,祭毕奉归三

6、年之丧满一周年——小祥之祭吉主替代虞主满二周年——大祥之祭神主入祖庙死者亡后第二十五个月——禫(dàn)祭禫后除服,停止居丧“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礼记·祭义》3、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举行田猎建造城邑4、宾礼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5、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飨燕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贺庆之礼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简介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逐渐完备。宗法制度的基本内

7、容是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确定继统秩序、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长子长子长子长子长子(二)、宗法制度的主要标志1、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2、分封制在政治上“授土授民”在宗法上“别子为祖”3、宗庙祭祀制度“宗,尊祖庙也。”——《说文·宀部》(三)、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2、家族制度得以维系3、“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四)、宗法社会结构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型”特征社会意识的轴心是血亲意识“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

8、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唐律·名例》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浓烈的“孝亲”情感,以及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正价值: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负价值: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