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

ID:50122210

大小:110.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3-04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_第1页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_第2页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_第3页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_第4页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文阅读详案(一)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中考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常考知识点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在实词、虚词方面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复习指导  实词  古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和量词。因代词用法和作用比较特殊,一般归到虚词中,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根据中考题型,文言实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

2、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  1.通假字的形式。  (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2)“本有其宇”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宇或“仓卒无其宇”而写成了另外一个字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宇”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归类。  (二)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盲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水、山、火、云、月、树等,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词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3、 文言文中,某些词原有意义比较狭小,今天,这些词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例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又如“秋”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主要有以下两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2)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例如

4、:“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丈夫”专指“妻子”的配偶。“臭”古代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第27页共27页  例如:“涕”,古义指眼泪。《出师表》:“临表涕零。”今义一般当“鼻涕”解。“走”,古义为“跑”“逃跑”。《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今义是“步行”之意。“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4.词义感情色彩

5、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了贬义词。“复辟”,原指失位君主复位,褒义词。今义指“恢复旧制度”的贬义词。  5.名称说法的改变。  例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股”改称“大腿”等。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异义。学习时应特别注意。  例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桃花源记》:“率妻子

6、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  (1)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的常用单音词,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一个词在句子中究竟用多义中的哪个义项,  这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的内容来考虑。一

7、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而形成的。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时,一些词在特殊的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  例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处于动词的位置,应译为“打洞”、“挖洞”。活用为动词了。  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