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

ID:50434101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_第1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_第2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_第3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_第4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策探究摘要自从国务院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皖江城市带便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工业等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剖析,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铜陵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铜陵国务院于2008年12月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的

2、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一、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皖江城市带九市在安徽省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安徽省2000年的GDP为3038.2亿元,2011年则增加为15110.3亿元,增长了397.34%O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

3、元增加到2011年的10128.6亿元,增长了516.94%,其比重也由2000年的54.04%增加到2011年的67.03%o在产业构成方面。安徽省200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10:42.67:33.23,而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4:54.4:32.2,2011年,皖江城市带仅有安庆、宣城、池州、滁州四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之和不及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比例最高的铜陵甚至达到了98.1%。由此可见,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逐渐升级、改善。在财政收入方面。2011年,安徽省十七个地级市财政收入总额为

4、2632.8亿元,而皖江城市带的财政收入总和达到1686亿元,其财政收入总额占到安徽省的64.04%,人均财政收入为5327.1元,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21倍,最高的合肥财政收入高达623.8亿元,占全省的23.67%O在工业方面。安徽省2011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1.7亿元。而皖江城市带201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50亿元,占安徽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3%o综上所述,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工业等方面,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各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

5、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社会经济发展梯度分析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张可云认为,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产业与技术存在着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扩散与转移的趋势。借助产业梯度转移,将皖江城市带和外围区域之间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之间较大的发展势能差转变为后发地区的发展动力,成为关系到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一)皖江城市带与铜陵

6、市经济发展梯度分析从皖江城市带各市2011年的人均GDP来看,可将九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均GDP在7万以上,包括马鞍山和铜陵;第二层次,人均在4万以上,包括:合肥和芜湖;其余的属于第三层次,人均GDP在2万至4万之间。铜陵市人均GDP为79704元,在皖江城市带排名第二,总额达到安徽省人均GDP水平25340元的3倍多。由此可见,铜陵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二)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分析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通常用产业梯度系数来表示一个地区的产业梯度水平的高低,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产业梯度系数二区位商❷妆冉侠投?

7、其中,区位商二某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更广区域内该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二(某地区某行业工业增加值❷轉玫库眯幸荡右等嗽笔匸「眯幸倒◊翟邑又栩魅「眯幸荡右等嗽笔R话愣裕谀骋磺岫冢裟承幸档那簧袒飢冉侠投蚀笥?,说明该行业在该区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在区域内处于极优产业,以上两种情况均具有承接相应的产业转移能力;如果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则表明该行业已不具竞争优势,将被逐步淘汰或向其他地方或区域转移,也不具承接转移能力。综观全世界三次产

8、业的发展历程,各国都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除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由“二、一、三”向“三、二、一”的发展演变阶段。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皖江城市带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一、二”的格局,结合历史数据,不难发现皖江城市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