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观察日记》.doc

习作《观察日记》.doc

ID:50617363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2

习作《观察日记》.doc_第1页
习作《观察日记》.doc_第2页
习作《观察日记》.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习作《观察日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关小学四年级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备课序号(节数):四上第节主备教师高莉i辅备教师教学内容习作《观察日记》课型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4.练习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办法教学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难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

2、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教学准备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内容不够可附活动页):二次备案(包括资源利用情况说明)3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3、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2.师小结后导入。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二、引导学生观察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过渡:孩子们,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4、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同学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

5、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

6、写得具体生动。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3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第二课时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①句子是否通顺;②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③有无错别字;④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⑤文章是否写得

7、生动、具体。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板书设计观察日记认真观察具体生动作业设计修改习作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