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

ID:50855977

大小:3.22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3-15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4页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学腧穴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4第

2、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5一、腧穴的发展腧穴的最初阶段——既无定位,又无定名——以痛为输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6《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

3、“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7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4、不定穴”、“压痛点”等。8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承山、大陵、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小海等。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

5、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印堂、地仓、梁门等。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9第二节腧穴的特点和规律10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二)远治作用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

6、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三)特殊作用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11二、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7、(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实践证明,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另外,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总之,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121314(二)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

8、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