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PPT课件.ppt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

ID:51093092

大小:419.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3-18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_第1页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_第2页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_第3页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_第4页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经辨证》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经辨证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宋飞飞2六经辨证概要1、什么是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立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3六经辨证概要1、什么是六经辨证?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等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4六经

2、辨证概要2、六经病症的病理本质六经辨证中,贯穿着八纲辨证的精神。以阴阳为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合称为三阳病证,病理本质为热、实;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合称为三阴病证。病理本质为寒、虚。5六经辨证概要3、六经病证的病理变化特点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脏腑。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辨证应用于外感时病,也可内伤杂病。64、六经辨证系辨

3、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辨××病脉证并治”病:疾病证:证候症:症状病症n证证症n六经辨证概要(脉)74、六经辨证系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辨病:六经提纲条文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辨证:如太阳病中,分为中风、伤寒之证。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再根据具体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体质等不同,分列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等。辨症:如太阳腑证中“小便利与不利”辨太阳蓄血与太阳蓄水证。六经辨证概要8一、太阳病证1、太阳的生理特点2、太阳病的证候类型太

4、阳经脉—主表;循行于颈项;统摄营卫太阳腑膀胱—贮藏、气化水液太阳病太阳腑证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9(一)太阳经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经证为伤寒的初起阶段。2、病机: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太阳经气不利。3、证候表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候分析:寒伤卫阳——恶寒。经气不利——头项强痛。正气抗邪——脉浮。10(1)太阳中风证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外感表虚证)。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

5、、干呕。证候分析:卫阳浮外抗邪——发热。风性开泄——汗出、恶风、脉浮缓。肺胃失宣降——鼻鸣,干呕。审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11(2)太阳伤寒证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证候(伤寒表实证)。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证候分析:寒伤卫阳——恶寒。卫阳抗邪——发热。经气阻滞——头项强痛,身体疼痛。肌腠致密——无汗而喘。寒邪束表——脉浮紧。审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12(二)太阳腑证概念:太阳经证不解,内传入膀胱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6、可分为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131、太阳蓄水证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行,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证候分析:经证不解——发热,恶寒,脉浮。邪与水结——小腹满,小便不利。气不化津——口渴欲饮。水停胃中——饮水即吐。审证要点:太阳经证+小腹满、小便不利。142、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证候分析:瘀热互结——少

7、腹急结,或硬满。瘀热扰神——如狂、发狂,善忘。气化如常——小便自利。瘀血下行——大便色黑如漆。脉道不利——沉涩、沉结。审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15二、阳明病证概念: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成因:太阳病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少阳失治,邪热传入阳明;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入里化热。发病类型阳明经证阳明腑证16(一)阳明经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

8、赤,苔黄燥,脉洪大。证候分析:邪热弥漫——身大热,汗大出,面赤。热盛伤津——大渴引饮。热迫于肺——气粗。里热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洪大。审证要点: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17(二)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证候分析:腑实热结——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腑气不通——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便秘。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热盛伤津——舌苔黄厚干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