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

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

ID:51315653

大小:1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1

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_第1页
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_第2页
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语文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高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备人:高平复备人:加艳梅郑振霞石靖芳候小艳集备时间9、16课题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联系写作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具准备幻灯片预习提示借助工具书,读准读通字音,理解字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第一课时一、揭题示标:  1、引题板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理解“题目”中题的意思,题:书、写。3、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

2、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题西林壁》是其最后一首诗。出示古诗: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渡: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就走入他们的作品中去看看。朗读检测:古诗我会读:识记“唐宋八大家”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要求:1、正确流利。2、声音洪亮。每组选派5号或者6号选手朗读。指导读难读的字音:岭缘过渡:能够熟练诵读古诗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古诗大意吧,请看自学指导一:二、自读古

3、诗,结合注释及文中插图,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用笔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先独立完成3分钟,后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交流3分钟,6分钟后比哪个小组的自学效果好。生自学,师巡视指导自学检测:各组选派4号选手汇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汇报。选手汇报时允许学生质疑、反驳,陈述自己的观点。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了解了古诗的大意后,我们再去品析一下诗句吧。请看自学指导二: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钟后比谁说得好。学生自由汇报出示诗句:不识庐山真面

4、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示作者写作的背景。《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48岁第一次游历庐山时所写。苏轼这次上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了解背景后让学生再聊情感。过渡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一起诵读这首诗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四、当堂训练:背诵古诗。3分钟后比谁记得快,记得牢。背诵检测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事物。课堂延伸:搜集

5、苏轼的一首其它诗,采用课堂中学习的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后反思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读之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人的用意。本节课的闪光点在于学生的不断读说中见真理。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