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观(教师论文).doc

孔子的君子观(教师论文).doc

ID:51473223

大小:6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5

孔子的君子观(教师论文).doc_第1页
孔子的君子观(教师论文).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君子观(教师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孑L子的君子观君子的概念君子称号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在古代,君不仅指国君、卿,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就是地位高贵,饰容不凡,有文化。称他们为君子,往往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二.君子的人格特征1.社会与个体的和谐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丄、敬友、与人为善。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同人相处吋,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H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2.内向和外向的和谐内向,就是孔子

2、说的“君子求诸己”,即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完善和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求诸己血达到心理平衡,使内心卅界充盈饱满而无忧无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足够认识自我的社会价值,自尊、自信、自强。“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君子见得思义”,“君子见利思义”,就是充分认识仁道的意义而把仁的原则——义放在首位。又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便是对这种乐观态度的一种描述,它同小人(缺乏修养的人)畏惧困难的萎靡情绪成为强烈对照。“君子求诸己”的内向行为是为了完善,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故其H的归根结底是要加深对外部世界的

3、开发,内向必然转化为外向。孔子把君子身上这种内与外的统一比作射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靶心),反求诸其身。射箭没有射屮H标,应该回头检查主观方而的原因。这话显然包涵下层意思:找出主观方而的原因,克服缺点,又是为了射屮H标。这便是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向内是为了更好地向外。因此,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在孔子那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表现为经世致用,治国安民。他赋予君子的也正是这种品行。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以爱人为怀的体仁君子,就是要匡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孔子以此鼓励自己的门牛。3.言与行的统一在这方面,孔子说了许多话:(君子)言之必可

4、行也。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君子)敏于事而慎其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的“言”,从一•般意义来讲,是指用语言表达的判断,思想,愿望;具体来说,这里主要指道德和人牛•方而的言论。“行”,也主要指道德活动和政治社会活动。所谓“言之必可行”有两层意思:一是言对行有指导作用;二是言必切实可行。正确的言论会带来好的行为后果,错误的言论会带来坏的行为后果。因此,君子“讷于言”,“慎其言”O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做,然后根据做的情况再说),是说言源于行,行是言的基础,言要符合行。言而无行,或言过其行,自吹自擂,君子引以为耻。君子人格的实现,他的

5、一切内向和外向的追求,不是夸夸其谈,依靠空话,而是要身体力行,切实去做。因此,君子要“敏于行”,“敏于事”O1.文与质的统一孔子认为,以仁为怀的君子应当具有同其内在相适应的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他把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品质称作“质”,把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称作“文”,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史,虚浮无实。一个人,如果文血无质或文胜于质,那就会流于虚浮血徒有其表;如果质而无文,就会显得粗野,达不到质即仁义道徳所应取得的社会效果。只有二者完美统一,才称得上具有完全意义的君子人格。子贡说文与质同样重要,不仅要质,文也是区别君子与小

6、人的重要标志。他打了一个比方:虎豹和犬羊两种兽-皮,如果把它们有文彩的毛都拔去,那这两种皮就很少区别了。子贡说的话形彖地说明了具有充实内容的外在美对君子人格的必要性。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就是要求用使人们愉悦的外在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实现仁义的H的。在他看来,i个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也应该是富于教养,讲究礼仪,举止文雅庄重的人。2.敬天知命的世界观孔子要求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三畏的头一件就是畏天命。天命,从其思想导向或向基本倾向来看,主要不是最高人格神的意志显现,而是对自然法则或事物规律性的一种朦胧性的猜测和估量。

7、畏天命,也就是对这种尚处于认识朦胧阶段的必然性的警戒和敬重而已。孔子还要求君子“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是从天命

8、

9、吩化出来的一个概念,乃就之于人事而言。实际牛活中常有人力所不及者,希望做到但经过努力而做不到的事情很多。决定成败得失的内在必然性是古人不易理解的。孔子把这种重大而又无以名之的力量称之为“命”,以表示事物之必然性对人事的制约。不过,孔子似乎更注重人为,他的君子人格充满对道德世界和人伦社会的追求。因此他说的“畏天命”,“知命”,不应是消极无为,听任所谓超口然体摆布,而是要求在行为过程屮认识主观作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