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

ID:51706521

大小:115.8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2-03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_第1页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_第2页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_第3页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_第4页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四平市二十中学金莉莉作者简介:丁肇中是美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检查预习: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正心:端正心思。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内容结构: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问题:1段分析问题:2-12段得出结

2、论:13段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研讨课文: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3、“格物致知”来源于哪本国学经典?这种精神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4、那么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吗?5、作者在论述实验精神很重要的过程中举了哪些事例?6、通过这些事例证明了什么观点?7、那么真正的实验需要什么呢?8、最终作者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只有自然科学需要格物致知精神吗?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王阳明: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宣扬”心学“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物”与“心”同体物不能离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例如:王阳明与朋友同游,朋友指着岩石间的一朵花,你没有看见花时,感觉不到花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万物,

4、只有你看到了,你的心才能感受到,于你来说,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正面论据: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

5、《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实践需要勇气)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

6、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

7、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

8、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