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

ID:52139073

大小:388.8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4-01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阅读22(附加题).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外文言文阅读温馨提示课外文言文阅读时难时易,即使是成绩中下的学生也不该放弃这个给自己加分的良机,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更是要努力拿到高分,让自己的优势更明显。来,让我教你几招吧!真题回眸(一)、(2013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

2、”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赵且伐燕()(2)以敝大众()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

3、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手)、并(全都)、句子大意。]3、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考纲要求《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课外文言

4、文没有单独的要求,我们只能参照其对文言文的五点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5、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命题走向1、题型变化。2009年、2010年出现的断句题近三年都没再出现,而解释加点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却每年都考.2、加点词语的解释通常都会有课内外勾连的情况出现,2013年考的“且”在《愚公移山》“年且九十”一句中出现过,2011年考的“或”在《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一

5、句中也出现过。3、要求翻译的句子常有文言现象,复习中一定要明白有哪些常见文言现象,在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心中有数,还有就是必须熟练掌握翻译的六字要诀。4、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靠的是实力,复习中一定要养成多读几遍的习惯,不能动不动就上网百度译文或翻看答案,这样的练习往往收效甚微。多找一些文段来练习显然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方法,优生们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增强自己的实力。答题技巧1、如果结合注解读过一遍后,你完全不懂,请不要慌乱,你还可以马上再读一遍,如是再三。读过三遍后,即使你还不是很懂,也不要再读,因为时间有限,你必须抓

6、紧时间答题。记住,即使你不完全懂,你依然可以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从容答题,前提是你必须开动脑筋。2、词语解释。(1)、首先联系课内,看看能否迁移所学知识。如2013年考的“且”、2012年考的“去”和2011年考的“或”都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解释的依据。由此可见,学好课内文言文非常重要,而且必须重视积累。(2)若无法联系课内,迅速分辨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是通假现象,然后联系上下文给出合理的解释。如2012年考的“信”字为使动用法,如果理解为名词,很难解释。2013年考的“敝”也是使动用法,如果理解为“贫困”

7、,整个句子很难翻译通顺。(3)还可联系上下文用组词法和找近义词法给出解释。如2010年考的“适”可组词为“适逢”,其近义词则为“恰好”。2011年考的“取”,联系下文的“祸”,可想到“取”的近义词“招致”。(4)如果你完全不会,起码可以组个词或找个近义词,这总比空白要好。3、句子翻译的选择题既然是选择,那就还得使用排除法。不妨将每句译文都放进文中比较,看看哪句译文更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还可推敲关键词语的解释,看看哪个更贴切。4、内容理解:包括找原因、找依据,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哲理,谈思考谈启示。(1)、2011年

8、、2012年和2013年都考了找原因的理解题,2011年、2012年的考题比较容易,只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翻译一下即可,但2013年的考题需要对文中的材料进行分析。(2)、2011年要求分析概括选文揭示的道理,做此类题同样需要找到关键语句,因为文言文常常会有议论的语句。但不能只将语句翻译一下即可,还需提炼一下。(3)、2012年要求谈思考,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