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ID:5215923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6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尽管近几年来中小学校都广泛开展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尽管中小学生对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行为文明、待人礼貌、尊老爱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规范表示认同;尽管他们在社会公德行为上也能不同程度地践行上述公德规范,然而,不能不承认在中小学生中观念选择和行为选择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知行脱节,而且普遍存在着自律意识较差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学生家庭成员公德意识不强、公德行为较差,以及社会存在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之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种种失误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社会公德不

2、可回避的原因。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种种失误1.重知轻行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的培养和公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以致使其能说不能做,知行严重脱节。2.重高轻低重高轻低是指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重视道德的理想性和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忽视道德的现实性、广泛性和低层次的公德要求。由于中小学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社会公德的价值导向,以致使学生存在一种“大礼不辞小让”的错误认识和不重视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现象,于是,社会公德失范也就不足为奇了。3.重内轻外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在校内对中小学生进行“

3、行为规范”的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社会性与开放性,关起门来搞教育,脱离复杂的社会现实,不能经常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这就容易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不能做到我们所倡导的校内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4.重知轻能即在道德教育中重视规范条款的记忆,忽视为什么要自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理性阐述和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培养学生辨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因此,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时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和自律性,以致与社会上不讲社会公德的想象随波逐流。有鉴于

4、此,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尽快走出误区,切实搞好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其时效性。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其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二、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严格的自律精神1.应当进行道德规范的理性阐述社会公德规范只能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做,而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要靠对规范的理性阐述。只有令人信服地阐明社会公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公共生活和在公共场所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利益的反映,是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的,任何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都将造成社会的混乱。同时,还要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德不能够完全脱离社会主义道德,这

5、就是社会公德的时代性,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就不可能遵守如我国宪法所提倡的“五爱”等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2.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社会公德教育的开放性、广泛性,要求我们中小学不能只关起门来搞教育。因为,企图为学生创造一个纯洁无瑕的真空般的环境,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且还会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广泛了解国民遵守社会公德的实际,即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去发现遵守社会公德先进典型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现象,然后,启发他们再用自己的头脑去想、去分析、

6、去辨是非、明善恶、分美丑、定取舍,指导他们自己去选择正确的公德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3.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自育能力是学生按照道德要求,并在外界教育影响下,对自己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自育能力主要应由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促进、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五个因素构成。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忽略自己不良品行的倾向,即所谓“自丑难觉”。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属性、义务和责任,就不能逐步确立起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健康心理,也就不可能为自己提出奋斗目标和要求。4.多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自律精神在现实

7、生活中道德选择方式有三种,即习俗型、良知型和理智型。要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除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外,要多提供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探索世界,发现事实、独立思考,对自己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总之,中小学应该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体系,长期坚持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奠基和辐射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