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

ID:524146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6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_第1页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_第2页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_第3页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_第4页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与结果分析,促进科学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相应的临床资料。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2.0ng/ml9例占7.09%(7/127)。结论合理控制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治疗作用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digoxin)作为洋地黄类强心药的经典代表药,是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的常用药物,疗效较佳。但因其毒副作

2、用大,治疗窗窄,安全范围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且有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的药动学特性,易发生中毒反应[1]。必须在用药期间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及临床症状调整剂量,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及为用药提供科学依据[2]。我们通过对127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与结果分析,以合理使用地高辛,减少中毒反应的发生,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选取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应该地高辛127例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中男79例,女48例,

3、年龄57~91岁,平均(71.5±8.3)岁。致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高血压心肌肥厚37例,先天性心脏病36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1.2药品所有患者均服用地高辛片(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0.25mg/片,剂量1次0.125mg~0.25mg,1次/d或隔日1次。1.3样品采集所有患者均口服地高辛7d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大约4~5个半衰期(半衰期36h)以上,于末次给药后7~8h内采静脉血2~3mL直接送检验科,并由检验科的专职人员进行检测,减少误差,以年龄分组对测定结果进

4、行分析。1.4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按照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操作规程,对地高辛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进行平行质控对照。所有患者连续服用地高辛至血药浓度达稳态,于再次给药前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ml并置于无抗凝剂的试管中,以4000r·min-1离心5min,吸取血清150μL,测定其谷浓度。若怀疑患者服药中毒应在出现中毒症状时采血,测其峰浓度。1.5中毒诊断依据5中毒诊断依据:①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②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不能用原有心脏病变及其他原因解释

5、;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晕、视物模糊、黄视、绿视;④停用地高辛后症状及心律失常好转或消失。符合④同时符合①、②、③其中一条或一条以上者为中毒。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2.0ng/ml9例占7.09%(7/127)。2.2对127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不同年龄监测结果,见表1,从表中提示,地高辛的应用以老年人居多,年龄>70岁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较2.0ng/mL9例占7.09%(7/127)。说明我院对地高辛使用的患者总体较为合理。有专家学者

6、研究表明[7],地高辛血药浓度范围在0.5~2ng/mL时达到治疗作用,临床可获得较为显著的疗效,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对较小,还有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地高辛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呈现小剂量小作用、大剂量大作用的关系。3.2年龄对地高辛疗效的影响年5龄对地高辛有一定影响,由表2可知,老年人发生地高辛中毒的几率相对较高,血药浓度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地高辛为经肾排泄的药物,地高辛在体内约8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使地高辛在体内消除延缓,致使毒蓄积诱发毒性反应,而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

7、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排泄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地高辛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而人体内约50%的地高辛与骨骼肌受体结合,老年人骨骼肌减少,与地高辛的结合也相对减少而致外周血药浓度增高;同时,老年人细胞的Na+-K+-ATP酶活性降低,对地高辛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毒性反应;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或肝功能异常,也可以使地高辛代谢能力下降[8]。所以老年患者应用地高辛时就要减少药物剂量,同时监测其血药浓度,根据临床症状和血药浓度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提高地高辛的治疗效果,降低地高辛的不良

8、反应发生率。参考文献[1]任红心,韩雷,赵宁民,等.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方法新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48-49,71.[2]崔自慧.680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61-162.[3]阚周密,刘阳,冯婉玉,等.血清地高辛浓度与地高辛中毒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