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

ID:52505900

大小:22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09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_第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_第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_第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_第4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特点历史教材体系:以学科逻辑呈现的,追求的是精确、客观的历史知识以丰富、扩展认知结构,德育只是其附属功能。品德与社会: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主题服务,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困难1:我们都是外行(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而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教过相关的历史知识,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但由于“惯性”的作用,他们往

2、往把历史等同于单纯的历史知识,而排斥相关的历史观念、历史思想、历史情感和历史体验,在执教中明显带有原学科的教学痕迹。困难2:“太突然了”不了解前因后果突然“跳”出来的历史内容感到很陌生困难3:“材料太多了”在教材中编写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材料这些材料只是起到了示范与开阔思路的作用,为教师提供一些“灵感”,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掌握的内容,教师根据需要选取一部分材料进行教学即可。但是,有些教师不理解编者的意图,认为教材中呈现的材料都需要进行讲解,所以如何取舍材料便成为他们的难题。困难4:“离学生生活太远了”对学生来说,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

3、活味”,有些学生甚至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建议或对策一、转变教学观念品德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赋予历史以生命(活化历史)1.精选历史叙事,找准儿童的“兴奋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叙事。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和饱含辛酸的真实人

4、物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2.创设历史情境,体验道德情感(1)情境教学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以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之功效(2)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的幻灯、实物、电影等资料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3)通过角色扮演(记者采访)、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参观纪念展览等活动营造历史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三、在现实中找寻历史感让学生在现实、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鉴古知今,把过去

5、时态的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的历史。1.立足学生经验的历史感受回归生活的历史道德教学,就是要把握住学生的现有经验是什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教育资源。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调查家乡文化名人、寻访名胜古迹等活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走访社区,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在的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四、让儿童成为历史学习的创造者课堂中的教学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静态历史的事实和人物,而且更应该培养学生

6、的历史感和历史观,尤其要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熏陶与培养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材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吐云小朋友)2.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收获着交往的喜悦和发现的兴奋。例: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

7、课中教学“人民当家做主”时,则可以与班队活动联系起来,通过进行班干部竞选活动,使学生在选举与被选举中体验“当家作主”的真正涵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