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

ID:52568620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8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_第1页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_第2页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石钟山记》知识要点一、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二、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吹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枹止响腾(用鼓槌敲击)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

2、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事不目见耳闻(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形容词作名词:枹止响腾(声音)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有大石当(于)中流余固笑(之)而不信也(代李渤的作法)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所在皆是也/或曰此鹳鹤也/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四、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鼓起)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声)如钟鼓不绝(一种乐器。名词)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抓;动词)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7、焉: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3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啊,呀。)8、莫:至莫夜月明通“暮”,名词)

4、故莫能知(不。否定性副词)9、得:得双石于潭上(发现,找到。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12、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动词)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五、如何判定名词做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常以身翼蔽沛公(象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如: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那样的礼节来对待)3.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4.

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5.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败,必北还(意为“向北)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如:岁赋其二(每年)六、课文理解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1、试比较“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说说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态度。答:“人常疑之”,表示公众(其中包括李渤)的一般的看法,怀疑的程度一般。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余尤疑之”,直白的表示自己的观点

6、,怀疑的程度加深。作者的“两疑”,疑就疑在郦李两位是否曾经亲临其境,而作者要正确的解释石钟山的得名,就非要亲历其境,要实地考察,自然引出下文。2、“余固笑而不信也。”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答:这是李渤见识浅陋的表现。作者决心深入一步,探明究竟。3、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答: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钟

7、山得名的原因。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惊心动魄”的特点?其作用何在?答: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5、“因笑谓迈曰”你又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答: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之后,所发出充满胜利喜悦的欢笑。6、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答: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3七

8、、写作手法《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