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

ID:5257393

大小:4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_第1页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_第2页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_第3页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_第4页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课程名称《中国译论》任课教师杨全红教授年级2014级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学号2014301姓名陈宇鹏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特点(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陈宇鹏)摘要:林纾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的出现是在非常特殊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历史现象。他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246种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

2、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对林纾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介,结合时代背景对其翻译目的及思想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翻译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林纾的翻译;明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文化互动的翻译观一、林纾之生平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林纾幼时十分好学,五岁就开始读书,因为林纾嗜学,在私塾外如饥似渴地旁听,感动了塾师,破例允许林纾旁听。九岁入村塾,十一岁跟薛柯则读书。林纾聪明好学,深得薛柯则的

3、赏识十二岁时,由薛柯纾则介绍给朱伟如,学习制举文两年。林纾青壮年时期,家境较为贫困,尽管如此,他仍旧未放弃读书。和当时其他许多的读书人一样,林纾希望能通过刻苦读书,应试中举,走入仕途,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从三十二岁到四十七岁六次赴京赶考,最后还是榜上无名十五年的屡试屡败,使林纾遭受了难以接受的打击,以至宦情扫地,决计不再图仕进了。但正是因为如此,林纾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全力投身于文学和翻译事业,不至于为俗务缠身而使满身的才华在官场上磨灭殆尽。二、林纾的翻译及其时代背景林纾所处的时代可以被归结为中国传统

4、译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该阶段以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为主。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很多,如林则徐、马建忠、梁启超、李善兰、严复等。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建立同文馆等翻译组织。晚清时期文学翻译出现高潮,翻译数量和种类都特别多。主要翻译家有林纾、曾朴、伍光建、胡怀琛等。这一时期主要的译论有马建忠的“善译”、梁启超的“首立三义”和严复的“信、达、雅”等。在正式走上翻译道路前,林纾曾经有过翻译的尝试,或者说练笔和准备。根据张俊才先生的论述,林纾在给胡孟玺的信中抄录了两首鲜为人知的“七十自寿诗”。其中一

5、首有这样一句:“柴门临水白苋开,月下听书老母来”诗后的注释中林纾写到:“先母太宜人生时,颇喜纾所译小说,夜中恒听至三鼓始寝。”林纾的母亲逝于1895年底,即是说在此前林纾就从事过小说的翻译,向其母亲阅读,母亲非常喜欢以至到三鼓时分才去休息。林纾正式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应该从他的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走红开始算起。综合杨荫深和孔庆茂各自作的《林纾传》两个版本,林纾是因为朋友的怂恿而传奇般地涉足翻译事业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大受欢迎。“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在两三年内,便接二连三的出了三四个版本。《巴黎茶

6、花女遗事》译本不期的巨大成功,大大鼓舞了林纾,使其从此坚决地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并取得了无可匹敌的骄人成就。一、林纾翻译的目的和思想内涵林纾生活在中华民族屈辱的年代,他有真挚、强烈的爱国思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担忧愤慨。“林译小说”是以“有益于今日之社会”为出发点的,试图以译著激发民众的斗志。林纾一反“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文论思想,认为小说也享有“经国之大业”的地位。他对普通人平凡生活题材的翻译,具有细致的描写,严密的结构,批判社会黑暗的题旨。“林译小说”不仅在思想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

7、和重要的地位。林纾非常关注翻译的目的,为警醒和教育国人,为了让国人正视“为奴之势逼及吾种”的事实,林纾在多种译著的序言中,曾屡次表达出他翻译小说最重要的目的:即在于激发爱国之思,寄托忧思之泪的。“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这都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忱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并且表达了他的富国强民思想。林纾认为:“在反映社会改革方面,西方小说比中国传统小说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在对184部外国小说的翻译过程中,林纾为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完全忠

8、实原文,而是掺杂了自己对原文本的看法,这正是他译作的目的所在。1900年,林纾为《译林》作序,指出当时愚昧的中国与欧洲的抗争正如“不习水而斗游者”,而“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又译书。”他甚至以小说当作个人的救国实业。在1907年的《爱国二童子传》序言中,他说自己通过翻译“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