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

ID:53272889

大小:36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7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_第1页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_第2页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_第3页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_第4页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称呼语选择的语用顺应探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第l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年1N0.12014J0URNALOFGUANGD0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Jan.2014豸尔呼锯择锯用J顺应才笨析袁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t·510420)内容提要:称呼语的使用在交际中不可或缺,而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对称呼的得体运用。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忽视了交际中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等动态因素。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探讨称呼语的语用策略。本文将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框架,探讨以娱乐节目语料的言语交际中称呼语的选用对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三个语境要素

2、的顺应,并揭示其与身份构建的关系。关键词:称呼语;顺应;娱乐节目;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G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14)01.0049.05一在动态中解析话语策略,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将结合、引言Verschueren提出的交际语境要素探讨称呼语的选用,即语指示语反映了语言结构对言语交际所涉及的人,事,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并试图分析顺应过物,时,空等信息的指称(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程对身份构建的影响。使用的目的在于改变,顺应或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或说话人和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敬语,称呼语等。称二、称呼语相关

3、研究呼语(Vocatives)在日常言语会话中随处可见,现代汉语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称呼语的使用进行了典中对‘称呼’的解释,即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探讨,其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的词(1996),能否灵活得体地使用称呼语体现着说话人的交成果最为丰富。早在60年代,布朗(RogerBrown)和福特际能力。冉永平提到称呼语的使用具有建立,改善说话人(MargueriteFord)就运用布朗和吉尔曼“权势”和“同等和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冉永平,2006)。关系”的模式开创了称呼语的研究(Brown&Ford,1961)。顺应论是Ver

4、schueren提出的一套完整的语用学理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s.M.Ervin—Tripp)以此为基础,分论,旨在研究语言与整个人类生命的联系,研究语言选择析了称呼选择中的制约因素(Susan,1972)。80年代后,背后的机制与动机以及该机制与动机所具有的和企图获得我国掀起了称呼语研究的高潮。有学者参照欧文·特里普的的后果与影响(Verschueren,1999)。人类之所以能对语言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增添了汉语中特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祝婉瑾,1992),但这一时期研(negotiabi

5、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语言具究角度强调与称呼语有关的社会因素,而忽视了语用学动态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其次,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视角的分析,不能对称呼语的使用作出动态和更为深入的解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释,因此,有些学者转向从语用学的角度,以Verschueren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把描述和解释结合起来,分析称作为核心特征的顺应性是指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呼语的转换策略,如:把称呼语的顺应对象分为语言显示、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

6、chueren,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并指出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1999)。这三种特征相互联系,前两者是顺应性的内容和基一种被动顺应,是交际者在外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不得不作出础。这一理论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和语用心理,收稿日期2013—05—2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适应论视角下隐性否定中身份构建的言语策略及其语用理据”(项目编号:GD1OYWW02)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语用顺应视角下的视点站位、身份构建与人际礼貌研究”(项目编号:10YJC7400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袁媛(1982),女,

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语用学。4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的顺应,而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的,是交际者在内在驱动钰莹的年龄为相对参照,而观众有可能是年龄比她大的也可力作用下的顺应(于国栋,2000);以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能是比她小的,因此主持人也顺应了大众的覆盖面,没有以本框架分析英汉跨语言的语料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自己为标准只说‘神仙姐姐’。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林例2:主持人孟非对点评嘉宾黄菡和乐嘉老师有着不同有苗,2007)。目前有较多针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