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

ID:53696426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6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1页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2页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3页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4页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关键词】电针摘要:【冃的】观察电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35例),英中治疗组取蝶腭神经节、鼻三针(印堂、迎香、上迎香)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片。【结果】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889%,远期总有效率为6508%,优于对照组的7714%、5143%(均PV005);且治疗组中,不同病程的患者其疗效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电针治疗PAR疗效优于口服西替利嗪片。关键词:鼻炎,

2、变应性,常年性/针灸疗法;穴,印堂;;穴,迎香;穴,上迎香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卩AR)是一常见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鼻塞、喷嚏、流涕为主症,其患者往往病程缠绵,经久难愈。笔者根据近年研究的心得,重点选取蝶腭神经节等鼻腔神经反射区邻近穴位为主治疗PAR,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共98例,均为20026-20032的本院门诊患者,经我院耳鼻喉科做变应原皮试,按1997年海口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纳入观察。病例按来诊次序以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即电针组)63例

3、,男30例,女3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对照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6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治疗组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以华佗牌不锈钢30号毫针进行针刺。主穴:印堂、迎香、上迎香、蝶腭神经节。配穴:肺俞、脾俞、肾俞。其屮,蝶腭神经节自下关穴前的弓形凹陷中央下进针,针尖斜向前下方,使患者同侧而部产生剧烈电击感或鼻内有喷水样感觉为最佳。迎香与上迎香相互透刺,得气后主穴用G6805型电针机通电,仅

4、以捻法手法隔lOmin行补法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2d,然后开始下一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122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次,每日3次,每日3次,均于饭后服用,疗程及疗程数与治疗组同。13疗效标准对照文献[1],为了准确地、客观地评定疗效,应进行症状分级(表1)和体征分级。体征分级: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粘膜鼻肉样变,鼻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之间尚有小缝隙,记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为1分

5、。表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分级标准(略)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总合,按下式计算改善的百分率。R=s治前总分一S治后总分S治前总分X100%o其中R215%为显效,50%>R>21%为有效,RW20%为无效。疗效评定分近期和远期,近期疗效在治疗结束时评定,远期疗效在治疗结束一年后评定。14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2结果表2〜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比对照组为好,(P<005),表4结果显示,病程分别为2年内、2〜5年及5年以上患者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具显著性差异(PVO05),说明治疗组患

6、者的疗效与其病程的长短密切相关,病程越短,其疗效越好。表2两组近期疗效比较N/例(略)表3两组远期疗效比较N/例(略)表4治疗组不同病程与近期疗效关系N/例(略)3讨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个疑难顽疾。现代医学主要采取的措施有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控制和免疫调节。但临床证明疗效均不甚满意,且大多方法均不其满意,且大多方法均疗程长、副作用大。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抗组胺药,四替利嗪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疗效相对肯定,故选其为对照药。在祖国医学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乂称“鼻飙”。鼻为肺系之所属,又为肺之外窍,鼻飙的发生总因

7、于肺卫不固,廣理疏松,邪正相搏,肺不得通调,津液逆流而为嚏涕。而肺气的充实既赖于脾气的输布,又与肾的摄纳密切相关。故可认为治疗鼻軌关键在于宣肺、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最新观点提出[2]:PAR的发生除免疫因素外,亦与鼻腔粘膜复杂的神经支配密不可分。近年有报导[3],PAR患者鼻粘膜的超敏状态与人体口主神经支配及神经反射密切相关。以往研究提示[4]针灸治疗PAR的机制可能与其对屮枢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本研究治疗组以蝶腭神经节、鼻三针为主穴,配合肺俞、脾俞和肾俞进行电针治疗,研究显示,与西替利嗪相比,本疗法的远近

8、期疗效均较好。蝶腭神经节又称治鼻穴,位于耳屏前与面部上颌骨歡突中1/2下颌关节凹处,从其解剖学意义看,它不仅集中了源于三叉神经的感觉支,还有来自翼管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支,是屮枢神经系统通过植物神经调节鼻腔血管和腺体的主要神经节,针刺此处可通过刺激鼻腔内神经,降低鼻粘膜神经的敏感性,从而稳定鼻腔内腺体分泌。鼻三针为印堂、迎香和上迎香的合称,均位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