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

ID:53754789

大小:446.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3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_第1页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_第2页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_第3页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_第4页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卷第四期Vol10N041994年8月云南教育学院学报August1994“”“”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张晶“,“,内容提要本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虚静与空静这两个相近范畴,,的联系与区别并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匀勒出其间的发展变化笔者又从禅学对古典美学的影响中来,“’,“”考察空静说的丰富内涵尤其重在揭示它的创造性特征指出在审美态度理论上对于皮静说的.超越与发展关键词禅虚静空静审美态度审美创造心理,.,“”禅是宗教却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禅是超越的拈花微笑有着如许的神秘;禅又是遍在,“。’“”。于一切有情乃至无情的??如你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如何是古佛心墙壁瓦砾是

2、.,,禅是在任何事物中都含笑等待呼唤的因为有了禅诗开始有了动人的风韵;因为有了禅绘画开始摆脱了匠气.要认识唐代以后的诗与画,不了解禅,就难得会心一笑.,。我们不妨先把触角探到创作主体方面揭示一下禅是如何渗透进诗人的审美创造心理的,?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写诗之前应该有着一种怎样的心境尤其是要写出一首好的诗,?作诗人应该处于怎样的必理状态之中呢文字的本质在于审美,诗的本质亦在于审美.诗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审美创造.诗人在创作,,·之时首先必须是处于审声情境之中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审美态度所谓审美态度主要是指审美主体的心理倾向,侧重强调审美主体诸种因素的浑融统一与外射方向。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面对某个审美

3、对象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的特征是不同于实用态度与科学态度,,应该申明一点看法审美态度不仅存在于对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审美创.,,,造过程之中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态度是通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注意引发审美联想在,作品的物化形态中唤醒审美意象;而创造过程中的审美态度则使艺术家暂时切断主体与世界,,,的功利关系进人一个完整自足的审美世界孕化审美意象并且进而构成一个浑融完整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态度理论是“虚静”说。`虚静”说主要是出自于道家美学.老子“”,,,“”。讲涤除玄览就是摒除心中的妄念返照内心的清明而达到与道融而为一的境界庄子讲“”、“”、“”,“’,。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要求主

4、体心灵能够虚而待物有一个空灵明觉之心老庄所讲的,,`”,,这些虽然尚未具有纯粹的美学性质但已道出虚静说根本性质即排除妄念保持空明的心境。.,,“”如果说老庄的虚静说是以虚无出世的消极思想为内容而缺乏积极的蕴含那么刘鳃·,“”,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进一步明确了虚静作为美学命题的内涵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硫渝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泽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近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腮才真正将“虚静”说纳人了美学的轨道,并使“虚静”作为美学范畴固定下来.刘裸所说“”,,、。的虚静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了投人更好的艺术构思审美

5、创造王元化先生论述刘拐“”“,,的:虚静说云他只是把虚静作为一种陶钧文思的积极手段认为这是构思之前的必要准备.`,’以便借此使思想感情更为充沛起来《养气篇》赞中所说的水停以鉴人静而朗正可作为他.。的虚静说的自注⋯⋯刘蕊的虚静说与老庄的虚静说恰恰成了鲜明的对照老庄把虚静视为返朴归真的最终归宿,而刘璐却把虚静视为唤起想象的事前准备,作为一个起点.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知无欲混混噩噩的虚无之境;而刘推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想活跃感情焕发之境(《文心雕龙创作论》152页)王先生的辨析是有道理的,刘舞的虚静说与老庄的虚静说的确有很大差别,但这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

6、一个重要。“”,,.标志老庄的虚静说尽管可以得到美学角度的评价但不能否认它还不具备美学的性质而“”、,刘拐的虚静说则是系统论述艺术构思审美创造中的关键作为审美态度学说的重要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再看禅宗理论盛行后,对于审美态度理论的渗透.应该说,禅使中国古代的“虚静”说得到.,,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发展它使审美创造的心境得到了更好的呈示同时也使诗歌创作有了更为空灵的神韵。,..用禅理来表现诗人的审美创造心理的以苏轼为最妙这就是著名的《送参寥师》一诗,.,。,百念已灰冷剑头推一吹?上人学苦空焦谷无新领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处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

7、人视身,,,,,?:如年井甄然寄淡泊谁与发牵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琴令诗借妙零尽掌耳苛,·,·,.静琴了群动拿琴坤万举阅世走人间现身外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仿,此语当更清。这首诗不可简单化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诗学中的“虚静”说的内涵来看它.从题目,,,,。上看似乎是一首送别诗而实际上是从禅僧参寥子的诗谈起来揭集诗禅相济的道理的佛教以“苦空”观人生,宣扬对尘世的厌弃。在佛教看来,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