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

ID:21853732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_第1页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_第2页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_第3页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_第4页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虚静与山水画的技巧、审美和意境“虚静”是山水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山水画创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虚静与技巧、审美以及意境等方面的关系入手,阐述虚静心态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虚静山水画审美意境  :J202:A  “虚静”说最早属于道家学说,老子的“涤除玄鉴”的主张,可以说是“虚静”说的最初表述。《管子》也有虚静方面的理论,认为虚静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和手段。其后,《周易》中也有“虚一而静”的理论,庄子更是把“虚静”视为万物之根本。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虚静”的形成和发展均

2、有影响,究其根本,还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虚静”学说作为其主要的哲学依据,其他各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渗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层厌倦了政治斗争,渴望寻找宁静的生活,于是纷纷归隐山林。自然界的真山真水成为他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他们以此为题材,把感情倾注于自己生活的山水之中。山水,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那么简单了,山水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精神得以安放的理想境地,虚静和山水、山水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在山水画创作当中,“虚静”的重要意义在于使画家从技巧的运用和实用主义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利害审美观照的世界之中。

3、  一虚静心态与技巧的提升  “天人合一”是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由技进乎道”正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式,这首先就需要有精神的修养,而人的技艺是指知识的积累,方法和技巧的磨练,这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达到。有了虚静的心态和熟练的技巧,山水画作品也就应运而生。虚静心态与技巧密切相关,有一颗虚静澄明之心,往往使画家超越技巧的束缚,顺其自然,而创作出精美的山水画作品。对于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有“无法”这种说法,认为有了“法”,创作必然就受其束缚,已经掌握的哪些技巧法度就会过多地干预创作。对于这种情况,又有了一种新的主张,那就是“忘”,在虚静的状态中,

4、无拘无束,将技巧、法度忘掉,完全抛去,使画家完全摆脱技巧、法度所带来的束缚限制,完全顺乎于自然。  在《庄子》中,有很多有关技艺的小故事,他们都说明只要通过努力,熟练的掌握技艺,才能入境,完成“由技进乎道”的提升。如果想“由技进乎道”,手的能力与心的要求就需要达到一致的状态,但是,技巧和知识的积累必须建立在精神修养之上,使技巧、知识有所依托。如果仅仅有技巧和知识的积累而没有一个虚静澄明之心,那么技巧、知识只能局限在实用范围之内,难以进乎道。在创作山水画时,画家如果没有虚静的心态,只是“营营是念,澡雪未尽”,不能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那么即使他勤练不

5、辍,也只能是匠人之作,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家的使命是进行艺术品的创作,倘若只有一个虚静的心态,只能欣赏美,却不能创造美。  在山水画创作活动中,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忘怀得失,才能在山水画创作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知识、才学、技巧必须掌握在心中,达到一定的积累后,才能沉淀到虚静的心态之中,“为道日损”“学而能忘”,通过“虚静”这个媒介发挥出来,有技却不用,自然而天成,如庄子所说的“以天合天”,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艺术创造。  从客观物象到审美意象的完成是靠艺术家用技巧完成的,艺术家在虚静的状态中,将已经获得的大量绘画技巧忘掉,不被其束缚和左右,使得“

6、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平日的知识技巧也就转换为山水画创作时的直觉感受。这样,画家在面对表达对象的时候,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样“以神遇而不以目遇”,从而由技进乎道,技巧在虚静心态的作用下,由表达的手段变成山水画的精神所在,从而使山水画创作中的构思与表达这两种活动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庄子》中众多论述技艺创造的故事,有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技艺的创造者要使技艺创造与造化同工,达到神化之境,最关键的是要具备虚静的心态,具备一种不受任何事物干扰,专心于审美观照与创造的精神状态,从而物我为一,山水画创作亦是如此。  二虚静心态与审美体验  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审

7、美体验,在虚静心态下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验审美对象,进而探寻到隐藏在物象背后的内涵和韵味。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万事万物都和人“虚静”是山水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山水画创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虚静与技巧、审美以及意境等方面的关系入手,阐述虚静心态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虚静山水画审美意境  :J202:A  “虚静”说最早属于道家学说,老子的“涤除玄鉴”的主张,可以说是“虚静”说的最初表述。《管子》也有虚静方面的理论,认为虚静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和手段。其后,《周易》中也有“虚一而

8、静”的理论,庄子更是把“虚静”视为万物之根本。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虚静”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究其根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