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六国论.doc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

ID:54230629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5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_第1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_第2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_第3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_第4页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六国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本文论史讽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特点。3.学习本文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使论点得到多层深入的充分证明的特点二.教学重点:多种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三.教学难点:论证的针对性——论史讽今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我们还清楚的记得,贾谊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然而作为政治家站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有差异,时代环境不同,作者的分析也不同。那么,作为文

2、学家的苏洵对六过灭亡的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的《六国论》。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有造成兵力渐趋衰落,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

3、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1.下列句子中停顿正确与否,请在句后括号里作出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无误的几项是:()A率(shuài,率领)赂秦耶盖失强(qiáng,强大)援B暴(bào,暴露,显露)霜露奉之弥(mí,弥漫)繁C洎(jì,至,到)牧以谗诛胜负之数(shù,命运)D思厥(jué,其,他的)先祖父如弃草芥(j

4、iè,小草)E犹抱薪(xīn,柴草)救火食之不得下咽(yān,咽喉)F为(wéi,为了)国者无使为(wèi,让)积威之所劫(qié,挟制)哉四.理解分析第一二段(一)补充注释1.非兵不利兵:兵器2.战不善善:恰当3.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4.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抽象)5.或曰或:有人6.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7.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大概因为8.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9.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0.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11.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12.理固宜然固:本来13.此言得之得:得当,对(二)通读课文,边读边翻译。(三)一词多义理解。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

5、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得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此言得之C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E然后得一夕安寝2.亡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追亡逐北,伏尸百万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E河曲智叟亡以应3.事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B天下事有难易乎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不事稼穑(四)选出与例句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1.不赂者以赂者丧A秦以攻取之外B以有尺寸之地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2.举以与人,如弃草芥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举宠为

6、督D杀人如不能举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B养兵千日,用在一时C兵不厌诈D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五)比较下列斜体字的古今意义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分析文段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何处?他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所

7、持的观点是否有太过武断之嫌?请说明。答:因果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不武断,因为“不赂者以卢者丧”。3.第二段中作者又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说明之。答:有对比论证,“先祖父”与“子孙”对土地的态度;举例论证,概述六国赂秦的情况;引用论证,引用《史记·魏世家》中的话。4.作者是怎样描绘六国国君在赂秦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心态的?答:“今日割五趁给,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5.第二段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答:赂秦比战争对六国的势力的削弱更大。(七)你同意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所持的态度吗?(讨论)五.熟读课文,并当堂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